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支书“老高”
讲“老礼儿”
我曾是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老礼儿”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可不是影视剧里的场景,是我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得那时我家住在南城的老四合院里,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儿。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礼儿”多是出了名的。熟人见面打招呼、问人打听道儿,要先有个称呼,一般是大爷、大叔、大姐、大哥或某某师傅——北京话叫“叫人儿”,见面不叫人就是没礼貌,老辈人很在乎这个礼儿。

由于住在天子脚下的皇城根儿,打自个儿懂事起,我在老父亲的管教下对家里的“老礼儿”体会至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直是老父亲的口头语。还有不许双脚站在门槛儿上、不许斜歪着身子倚靠在门框上、不许走路摇摇晃晃、不许抢大人的谈话、不许……这都是我家的“清规戒律”。

至于饭桌上的“老礼儿”就更多了!记得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总是躬身把客人让进客厅,请客人坐在右手边的上座位置。落座后,沏茶、敬烟、互致问候。稍加寒暄,老父亲便将我们这些小孩儿从里屋唤出一一与客人相见,向客人问好。会客期间,我和弟弟、妹妹们不许双手插在衣兜内,身子站直不许摇晃,不许抢大人的话说,更不许不理不睬,那场景就像是影视剧《大宅门》的翻版。

留客人在家里吃饭,长辈和客人总是坐在主桌的位置,小字辈的我们只能围坐在一旁的小桌吃饭。如果人多客厅坐不下,我们这些小孩儿甚至要“转战”到旁边的小屋。听到长辈们的碗筷叮当作响,我们就像听到冲锋号一样扑向饭菜,“填充”着早已饿得咕咕响的肚子。

还要说明一点,吃饭时还有“八不许”的规矩:吃饭时不许说话,这叫“食要静”;不许边玩儿边吃饭,这叫“食要席”;吃饭不许换座位,这叫“食要安”;吃饭不许敲饭碗,这叫“食要文”;饭碗上不许插筷子,这叫“食要矩”;碗里的饭食要吃干净,这叫“食要净”;吃饭不许吧唧嘴,这叫“食要相”;饭菜不许乱扒拉,这叫“食要礼”。若是不小心将饭碗、菜盘打碎了,还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看似平常的一顿饭,变成考验我们这些小孩儿人格本性,礼仪教养的“考场”。那时候,因为这些细节没少挨老父亲的训斥。

一个“老礼儿”,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家的记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顽皮的我们早已为人父、为人母。昔日古朴、幽静的四合院早已变成了梦中的记忆,但家里的“老礼儿”却一直传承下来。

它像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鞭策我们每个人延续好的习惯和准则,在漫漫人生路中少走弯路。

“老礼儿”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幸福,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李小雷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