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匠精神在身边
执子之手—— 一场十年前的集体婚礼
胡同深深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同深深

 

人们都说,上了年纪的人爱回忆往事。可能近期的事儿、眼前的事儿,一点儿也记不住,可很多以前的事儿却记忆犹新。尤其是童年的事儿。

我是北京“土著”,从小长在胡同里,对胡同的记忆,就像是一位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让人亲切又怀念。

六十多年前,我家住朝外南下坡。那时候不知怎么,每年都要下几场大雨。下大雨或暴雨时,由于南下坡地势低洼,南营房、杜家楼、观音寺、南中街等胡同的雨水,都要途经南下坡流向护城河。护城河里的水满槽了,南下坡就遭殃了,水进屋上炕无法居住,只好到南一小教室暂住。

我和发小儿景振生住斜对门儿,我俩在一米多深的水里行走在去南一小的路上。水齐腰深,走路费劲。我提议“别走了,我们趴下游泳吧”。就这样,我俩一前一后,在下过暴雨的胡同里,游了三四十米到了学校。

在我家胡同东边往北,是发小儿杨淑敏、杨玉祥家,小时候在他们家门口玩“逮老”,五六个小孩玩得正高兴,突然一块砖头砍在我头上,当即就流血了。我一哭惊动了杨玉祥的奶奶,她赶紧从院子里跑出来,用布包住了我的脑袋,去位于日坛公园里的医院急诊。如今六十年过去了,我头上还有一块10毫米的伤疤,伤疤处至今光溜溜的不长头发。

到了女儿这一代,胡同里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居住地变了,1968年我家搬到朝外二条113号(原观音寺胡同南口路西),住处地势高了,不用发愁下雨大水进屋上炕。虽是大杂院,但像一家人似的。那时候,老百姓住平房,煤气罐是紧缺物,家家烧煤球炉子做饭、取暖,每天早晨胡同里飘黑烟,虽然人们感到煤烟呛人,但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叫“雾霾”。

第二个变化是有了照相机,随时可拍摄胡同里的娱乐情况,比如:女儿、侄女在大院门口骑儿童自行车,后来在胡同里学骑自行车;四个小女孩在胡同里玩跳皮筋;老伴和孩子们在胡同里打羽毛球等。这些照片拍的挺一般,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情景,留下了一段历史。

平房拆迁,胡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二十多年以来,朝外地区大片的平房拆迁,老街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昔日的小胡同见不到了。我的外孙女、外孙子从出生就住楼房,他们打羽毛球、踢足球,都要花钱报班儿,按照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场所才能娱乐。

今非昔比,既觉得他们和我们比起来,像含着“金汤匙”出生,又觉得他们没了无拘无束的童年,有些可怜。

翻看着昔日我打羽毛球、跳皮筋、学骑自行车等文体活动的照片,那欢乐的场景就会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昔日的胡同,永生难忘。

□马仲清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