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承家训立世修身
70余人的王家大院
婆婆用行动书写家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婆婆用行动书写家训

王爱武
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教师
家训:
勤劳、孝老、乐于奉献
 

“我们家的家训虽然没有凝成文字悬挂于家中,但却深深烙在每一个家人的心里。勤劳、孝老、乐于奉献,之所以有这样的家训,离不开我婆婆的言传身教。”来自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的教师王爱武说。

提起“婆婆”,王爱武的语气里满是怀念和敬佩。她告诉记者,婆婆名叫刘中荣,一直生活在沂蒙山区,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活了八个,全是独自一人分娩、接生。婆婆孝老爱亲,照顾、送走了家里的五位老人,还帮助打理了村里很多老人的丧事。婆婆一辈子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能用收集来的土方帮人缓解病痛,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王爱武回忆说,1993年,她生孩子。当时婆婆已经60多岁了,还从老家到北京帮忙照看。听了现在医院的条件后,婆婆感叹说,自己当年可没听说过生孩子还能有这么好的条件,以前,大家都认为生孩子就是一个自然过程,是顺产还是难产都是自己的造化。

“因为公公在外参军,婆婆从19岁开始生孩子,全都是自己接生,而且个个是顺产。大家都说婆婆是有福之人,其实现在想想,顺产的秘诀就在于她自身。婆婆热爱劳动,直到临盆都还在劳动的节奏中,所以生孩子就成了劳动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身体活动开了,胎位正了,生产自然也就顺了。”王爱武说。

婆婆在村里很有人缘。早年间,农村生活普遍困难的年代,王爱武的公公因为在外工作,有工资,比其他人家条件要好些,所以每次家里做了什么荤腥的菜,婆婆总会给邻居们也送去一些。公公婆婆是村里少有的金婚老人,谁家为孩子们张罗婚事,想让婆婆帮忙,她也从来不推辞。因此,家里一年到头,都有串门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屋子里坐满了人,婆婆总是以烟茶果品热情款待。

“婆婆没有工资,日常生活花费,大多来源于孩子们给的生活费。”王爱武说,一次,婆婆托村里人带话,说是给她的百元钞票,不好用。她平时就是买块豆腐、买袋醋,需要零钱。于是,王爱武特意去银行换来零钱,让乡亲帮忙带回去。后来,王爱武又给了婆婆几次零钱。直到婆婆去世后,帮她整理东西的时候,竟然找出了几千块钱。“其实,这些钱都是子女们孝敬她的,她自己不舍得花,都攒着,但是村里有婚丧嫁娶的,她都会出个份子。”

王爱武婆婆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家人产生了影响。“我是学医出身。现在,我的同事朋友们,谁有不舒服的,需要吃什么药,都会向我咨询。如果有想让我陪着去医院的,我也从来不推辞。我总觉得,婆婆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用行动告诉我如何做事。毕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本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