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办法总比困难多
用忠诚守护平安的“哨兵”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6年5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专职安全员杨雪
 

杨雪是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一名专职安全员,作为2015年1月1日上岗的第一批安全员,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也更深了。

“总有办法使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除了不断动脑筋,还要经常反省。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全看你是否有决心奋斗到底。”杨雪告诉记者,这句名言是他的座右铭,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他都会想想这句话,然后对自己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耐心沟通解心结

蹲守四天成正果

去年7月,门头沟区一家餐饮企业发生了醇基液体燃料爆燃事故,事故发生后,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醇基液体燃料专项整治工作。

接到任务后,杨雪和同事首先对妙峰山镇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分析。“由于我镇地处山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多从事旅游民俗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都需要使用燃料,所以这些企业成为了我们的重点排查对象。”拿出那次整治工作的档案,杨雪边翻看边告诉记者。

经过排查,辖区内有两家旅游餐饮企业使用醇基燃料。在取缔过程中,其中一家企业十分不配合,每次服务员见到他们都会说:“老板不在,我做不了主。”

“这明显就是故意躲着我们。”杨雪这样想到,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路线,找到了企业的法人,“虽然是他经营,但您是法人,要负责监督管理。如果出了事,您还得承担责任呢。”几次沟通后,企业法人终于同意把企业老板约来,共同商量。

本以为法人松口了,事情就有希望了,可谁知,当天企业老板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我这是花5万多块钱买的一套设备,燃料还没用呢,你就要给我拆了,损失谁给我补?”

杨雪见一次肯定谈不成,便决心多来几趟。接下去的半个月中,他几乎天天都找老板谈拆除的事情,老板态度还是很强硬。杨雪也不生气,每次都笑着做工作,耐心地讲一些案例事故。逐渐的,老板的态度有了转变,同意不再购买醇基液体燃料,但坚持要把剩余的燃料用完。面对这种情况,杨雪没有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而是在企业蹲守,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

8月底的天气虽说不是很冷,但在山沟沟里气候多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阴雨绵绵。经过4天3夜的蹲守,老板被感动,答应马上将醇基液体燃料设备进行拆除,剩余燃料进行清理。

事后,老板坦诚地对杨雪说:“我开始不答应进行拆除,是因为考虑成本。通过你们的宣传,我认识到了危害,如果不清理,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这十几年的辛苦可就算是白费了。这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啊!”

阻工人违章操作

细节看出大问题

在对一家工业企业进行例行检查时,杨雪看到一个40多岁的工人正在违章操作。在冲压机前,本应两人一组配合工作。负责辅助工作的那名工人,因为工作量不大,正坐在旁边的凳子上,而且还把脚放在冲压机床上闭目休息。

“你这样做很危险,请停止这样的违章操作。”杨雪立即对这人说道。可对方回头看了看,又转回头去,没有搭理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姿势。

“我工作这么累,休息一下就不行吗?我就觉得把脚放上边待着舒服。”对方的语气透露出怪杨雪多管闲事的意味。

“如果冲压下来的铁屑扎到腿上,就会给你扎破。万一冲压机落下来,压到你的脚,那你这脚就废了。”“能有什么事啊,我干了好几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事。”“安全意识淡薄,如果出了事,你想过后果吗?你想想你以后怎么生活,你想过你的家里吗?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要是出了事,你的家里人怎么办啊。”双方几番话语交锋,杨雪诚恳、平缓的语气让对方的态度缓和了下来。

旁边一同工作的工友也上前劝说:“人家给你指出来,是为你好。”

这名工人低头想了想,抬起头很痛快地说:“我明白了。其实我也知道这是违章操作,就是一种侥幸心理。”

看似事情完结了,但杨雪却从这一细节中看出了更多的问题。“这反映出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于是,他要求负责人带他查看企业的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果然,这家企业没有及时地进行教育培训。“从企业负责人提供的培训签到单到安全答卷,全是一个人的笔体。”

随后,他对企业下达安全生产责令改正说明书,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三天的整改时间过后,杨雪看到企业很好地组织了培训,每天上班前有10分钟的安全例会制度,下班之前还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检查现场做实验

让对方心服口服

妙峰山镇属于旅游区,区域内度假村多。在一个度假村例行安全检查时,杨雪在气瓶间里发现一个问题。“连接软管要使用专用的卡具进行紧固,可现场是用铁丝绑的。”杨雪告知对方这样做违反规定,需要换上卡具。

后厨的一名管理人员,有点挑衅意味地对他说:“谁规定的标准?你拿来我看看?”

“这是国家餐饮服务行业的强硬标准。”杨雪说。

“那都是瞎写的,你试过吗?绝对没有铁丝结实,不信咱就做实验。”对方自信满满,一副要吵架的样子。

“这是国家标准,是专业机构成千上万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可无论杨雪怎么口头讲解,对方都不认可,一直吵吵着要求现场做实验。

现场肯定不能做漏气实验,因为很不安全。于是,杨雪想到了办法,让对方拿来了卡具、铁丝和软管。他用改锥紧卡箍,对方用钳子在软管上绑铁丝。卡箍到拧不动为止,就固定住了,而且面积很宽,用力均匀。而铁丝绑到一半,还没拧紧,拧着拧着铁丝就断了,而且已经把软管刮起了皮。

“如果再进去一点,软管就该破了。而且时间长了,铁丝生锈氧化,会有脱落的危险,漏气的几率大很多,遇明火就会爆燃。”杨雪向记者解释说。

实验结果显而易见,对方也没话说了。这时,企业管理人员走上前,对他说:“实验也做了,你也明白了吧,赶紧按照要求的做吧。”

“这项工作需要知识储备,只有充分了解国家标准、规定,才能面对质疑,有底气。”能够让对方心服口服,杨雪说和自己平日的积累密不可分。他每天都会利用至少2小时的业余时间,登陆市安监局网站安监电纸书模块,了解一些主要行业领域的常见隐患和专业知识。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