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胡建平: 美好生活用麦秸画展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建平: 美好生活用麦秸画展现

 

在京西门头沟区龙泉宾馆的大厅里,悬挂着代表门头沟区自然风光的《京西戒台寺》《妙峰山》《珍珠湖》《灵山》四幅巨型“画作”。来宾如果不仔细看都会误以为是油画或国画。其实,这“画作”是用麦秸制作的。作者就是来自山西的麦秸画爱好者——胡建平。

胡建平的本职工作是制作镜框,制作麦秸画是他的业余爱好。

1968年4月22日,胡建平出生在山西省平山县石榴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小学时,他以刻苦学习著称。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少言寡语而学习成绩突出的孩子,发现了他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经常给他“吃小灶”,这对于胡建平爱上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此外,老师知道胡建平家庭困难,就给他买来画画的笔、水彩和素描纸。时间飞逝,胡建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此时,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了。

在中学读书期间,胡建平始终坚持不懈练习绘画。他在假期里还要找舅舅(民间画家)学习国画技法。这也为他走向更高级别的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石家庄正定艺文阁美术学校专门学习国画山水画,接受了正规的美术教育。毕业后,沧州武警部队领导发现胡建平有绘画才能,便招他到部队画壁画一年。一年多的时间里,胡建平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美术,水平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当地美术界小有名气。

1989年,胡建平来到石家庄布轴画厂当画工,第一次接触到了麦秸画。他被麦秸画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于是,他拜著名麦秸画艺术家于彦波为师,学习了近两年。

学习并做好麦秸画,需要极深的美术功底和耐心,胡建平的性格和美术天分正适合从事这门艺术。名师出高徒,随着胡建平对麦秸画艺术的理解和天分,很快他在麦秸画艺术界崭露头角。在对清代麦秸画传世艺术珍品研究的基础上,胡建平既继承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出新,采用许多工艺精工制作的麦秸天然色泽巧妙地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颜色,而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予以表现,使画面立体感强,珠光宝气。

1993年,胡建平来到了北京的门头沟开一家小作坊,制作镜框、画框。胡建平对记者说:“来到北京后,发现靠制作麦秸画的手艺是不能养家糊口的,还要‘多种经营’,制作麦秸画成了业余爱好。”记者在胡建平的小作坊里,看到挂在墙上的麦秸画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小松鼠爬在葡萄秧上,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据胡建平介绍,麦秸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杆而得名。麦秸画是中国悠久文化艺术中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麦秸画,已有2000余年历史。起源于清朝,兴盛于当代。在制作麦秸画时,要先利用民间传统工艺对麦秸进行一系列无公害处理,以麦秸本身的自然光泽、纹理的质感,经过煮、刮、熏、制、熨、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再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制成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手工艺精品。

胡建平对记者说:“现在,制作麦秸画非常不容易。要求制作麦秸画的麦秸质量很高,北京周边没有这样的麦秸,只能到河北省任丘地区去筛选。因为这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和运用诸多艺术手法,使制作麦秸画的成本提高了。画油画或画国画使用的材料与制作麦秸画相比较,简单多了。所以制作麦秸画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让胡建平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自己的一双儿女也被熏陶了。他们从小就对麦秸画艺术很喜欢。现在他们业余都能自觉练习美术和麦秸画。这让胡建平心里感到“后继有人”了。他坚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消费和文化消费已成为时代趋势,追求个性、追求品位也成必然。麦秸画这门民间艺术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 本报记者 阎义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