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生心血倾情基层宣教工作
在牧区打井建澡堂发展加工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牧区打井建澡堂发展加工业

 

刘少伯

年龄:87岁

心语:“建好托老所,让老人老有所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要采访我?谈谈被评劳模的经历和故事?好呀,你过来吧。”记者知道出生于1929年的刘少伯今年已87岁了,可没想到,打电话跟他约采访时,电话里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声音响亮,逻辑清晰。

如约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教工宿舍,说明采访来意,刘少伯表达了感谢:还记得我,真好!然后就开始聊起来。他语言流畅,思维缜密,记者几乎不需要引导。

曾在藏区牧马放羊

1949年,刘少伯考入当时的北大农学院,1953年毕业后,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系任教,这一生,他再没离开过。1958年,师生被集体下放,刘少伯带队,一行70多人来到青海海南自治州。这里荒无人烟,狂风挟裹风沙,气温零下30度是常事,当地藏民住在原始的帐篷里,黑红的脸上粘着一层黑泥,就露出一双眼睛。从大都市来到如此艰苦的地方,但在刘少伯的叙述中,没有表现出对艰辛的喟叹,他平静讲述了所经历的故事。

当地没有水,很快刘少伯从州里请来打井队,决定为当地藏民打一口井,并跟打井队协商,利用钻井时的部分热水,在当地建起了澡堂。他们到藏民家里,发动他们过来洗澡,藏民开心进了澡堂,出来后干干净净,脸上再无黑泥。

看到藏民很穷,刘少伯开始琢磨着发展一些工业。跟同事、学生们一合计,开办了几个加工厂,一个是食品厂,加工牛肉干;还有一个皮革加工厂和地毯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动物皮毛。此外还成立了兽医站,为当地的马牛羊看病。当地的工业就在他的带动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利用我们的专长,尽力为当地牧民做点事。”谈起这些,刘少伯轻描淡写。

半年后,刘少伯又被调到内蒙锡林郭勒盟。在那里,他主持了很多实验,像羊的多胎多产、马的人工授精等。“发现当地的羊一胎就生一只,我们就想,能不能让它多生几只?”在刘少伯主导实验后,当地一只羊最多时能生7只。

提议社会建好托老所

1961年,他被通知去市里开会。去了后才知道是“劳模会”,领了证书,给了荣誉。回来后,刘少伯一如既往投入了教学中。“我们那个时代对荣誉看得没那么重,就觉得该把自己负责的活干好,这都是本职。所以后来我一直没有获得劳模荣誉的那种激动。”刘少伯淡淡地说。退休后,刘少伯又被返聘回学校。

聊完那段跟被评劳模最接近的“下放”故事,刘少伯原先平淡的神情已被点燃了,“你是记者,我特别想跟你们反映下我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他说话的音调开始升高,手势增多。

刘少伯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对鼓励生育的政策是有质疑的,陈寅恪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建议:一定要控制人口。事实证明了计划生育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目前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的事实,他认为应该建好养老院,建好托老所。

“人类的两头,一定要集体化,你看,咱们的托儿所不是开展得很好吗?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建好托老所,让老人老有所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文明程度也才会更高。”刘少伯声音提高了,语速也快了。他那种关心国家大事的姿态,很有知识分子的风采。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