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记忆中的劳模
26碗豌豆饭
因为我是母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6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劳模

 

学生时期的我,对“劳模”的认识与理解是朦胧的。但广为流传的:具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的铁人王进喜;拥有 “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服务精神的糖果售货员张秉贵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与忘我的劳动事迹的确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感动和激励了我。劳动模范是各级政府和企业为表彰生产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人物而授予的一种崇高称号,他们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劳动而被社会所认可。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改变,无不凝结着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汗水、创新创造的智慧。

参加工作以后的我,近距离接触到了劳模,劳模形象在我视线中越发清晰,崇尚劳模精神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个特殊开端。从1982年开始,我有幸成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劳模班”的授课教师,还曾兼任两届班主任,与来自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生产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朝夕相处。学员身上展现出的劳模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楷模们的精神历久弥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意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记得在课上我们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引发思考;课下为“下海”“官倒”“参与股市”等热点话题引发争论。他们中间不少来自国有企业的劳模学员,紧跟时代发展,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补充新知识,努力完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在认真完成课内作业的同时,积极为所在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先后为燃气、电力、商业、公交、旅游等行业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受到业内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所接触到的劳模学员,既有普普通通的一线先进职工,也有步入决策层次的书记、经理和工会主席。但在平时相处的点滴中,他们共同表现出:对己要求严、对人有热心;遇事原则性强、做事一丝不苟;对老师(无论年纪、资历)普遍尊重、对同学广泛团结。这样就共同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劳模班学员特点是年龄较大、工龄较长、文化基础较弱。步入大学课堂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学习外语、数学吃力。为此,他们特别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课下自发组成学习互助小组;晚上回家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常常在复习时熬夜直至2-3点。他们在课堂上渴望知识的眼神我至今难忘!

一般大家都认为劳模只会工作、只顾单位;不会生活、不顾家庭。其实我所接触到的劳模,热爱工作更热爱生活。不仅工作井井有条,而且生活情趣多多。劳模的家庭成员都非常理解配合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主动承担家务。而我们的学员也是感恩报答,尽量找机会督促孩子的学习,尽量挤时间探望扶持年迈的老人。每当谈论家庭生活时他们总是充满着快乐与满足。

多少年来,我与劳模学员既是师生,更是朋友。追踪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把人生追求和伟大事业融为一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

岁月有痕,时光如歌!我的劳模学员,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有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员,有自强自立的下岗再就业带头人,有带领职工再创辉煌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也有敢闯新路的自主创业者。他们与时俱进,彰显劳模精神,传播劳模文化。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贵品格。他们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

图为本文作者(右二)与她的三个劳模学生在一起。

□郭庆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