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田仙峪村闲置农宅“活”起来
聚焦一线
杨利伟刘洋王亚平 为普通民众支招“太空旅游”
“高大上”航天技术 走进寻常百姓“衣食住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出房 合作社入股 公司经营 政府服务
田仙峪村闲置农宅“活”起来

 

“每天打扫两三个院子,每月可以挣2500元。”家住在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的45岁农民彭素华,从去年5月开始,有了新工作——在村里为出租住宅做家政。除了这份工作外,她还有另一个赚钱的营生——出租家里的闲置农宅,赚取租金。“家里只有一位老家儿了。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我们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院里一起居住。而老人原先的院子,就空出来了。这一空,就是两三年。我们一直打算出租,可没找到合适的承租人。”说这话的时候,彭素华有点苦恼。

在田仙峪村,像彭素华一样有此烦恼的村民可不少。原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里有很多宅子长时间都由“铁将军”把手,这些闲置的宅子不仅要定期回去打扫,而且不能买卖,出租也有困难,给村民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

养老农宅合作社解决闲置农宅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田仙峪村2014年8月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养老农宅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合作社不仅实现了村里闲置农宅的统一管理,而且还为村民增加了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彭素华家闲置农宅的,就是出租给了养老农宅合作社。和她一样,村里有30处闲置农宅成为第一批出租院。

田仙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福永介绍,田仙峪村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东北部,箭扣长城脚下,与著名的慕田峪长城相距仅3公里,全村284户,668口人。怀沙河的一条支流从这里发源,源头是这里的龙泉和珍珠泉,这两条溪水是华北地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地方。2012年除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莅临该村,称这里是个休闲养老的好去处。“合作社成立后,专门成立了一个评估小组,到各家实地考察,制定出一套高于市场价格的出租方案,让老百姓对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养老农宅合作社有了更多的信任。然后该合作社引入国奥集团对流转的闲置农宅进行了内部的重新设计改造。”

“它不同于以往大拆大建的做法,着重利用闲置农宅的原有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形成了‘农民出房、合作社入股、公司经营、政府服务’的新模式,同时合作社成为了农民与社会资本联系的纽带,更成为了组织管理农民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的主体。”国奥乡居办公室主任纪刚介绍说,市农委之前有过一个调研,北京市周边地区闲置的农宅达18—20%左右,而城区许多老年人希望能到农村生活,因此就推出了国奥乡居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盘活农村的闲置房屋,打造健康休闲的养老社区。国奥与合作社合作,一次承租20年,租金一次付清,每间房按5000元/年,一般的农宅都可以收到四五十万元的租金,这就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彭素华家闲置农宅就收到了40万元的租金。最近,她正跟在怀柔城区的孩子盘算着,要在城区里买套房。“孩子在城区上班,每天来回跑,不方便。现在又交了女朋友,这买房的事儿就得提上日程了。虽说还不到着急的时候,但也得随时看呀。我们打算就拿这笔收到的租金,交首付。”彭素华说。

村民邵永冬也是第一批的出租户。老邵是一位虹鳟鱼养殖户。十多年前,他和家人搬到了养殖场居住,他家的房子就闲了下来。“那会儿投资养殖缺钱啊,我就把这套宅子租给了别人,十多年的租金一共才3万多元。”邵永冬挠挠头说,“那会儿怎么也想不到,这闲下来的宅子如今能租出几十万的大价钱。”

闲置农宅改造融入乡愁元素

在纪刚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以茶舍、球迷为主题的农宅。一进院门,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空地种的蔬菜刚刚发芽,粗壮的葡萄藤爬满木架,院中还有一台老旧的抽水机。几间老木灰瓦的平房,依然保留着原来的老样子。可走进屋中,却已是符合养老规范的装饰风格。“除了这两种,还有‘老学者’‘老将军’‘老中医’‘老影迷’等特色鲜明的主题院落。这30处农宅形成了‘一宅一品、独门独院’的私人空间格局。”纪刚介绍道,在农宅改造过程中,以“休闲、养老”两大基调为主题,在注重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充分融入乡愁元素,外表“土味”十足,室内雅致不俗。“改造后的农宅其功能完善性和便捷程度,完全符合现代居家要求,整个院落透着一股闲逸、舒适的气息。休闲养老社区除了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把每户建设的各具特色外,在配套设施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此外,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社区配套设施可为租住老人提供用餐、就医、安保、送报、打扫房屋等服务。国奥集团还成立了42人的运营团队,可为老人提供48项服务,同时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客户与村民的互动与融合。在价格方面,国奥乡居院落出租实行会员制,主要面向55岁至70岁的健康老人,分为长租模式、短租模式和体验式经营模式三种。收费根据环境和服务,从每年6万至12万元不等,最长租期为20年。

“闲置农宅进行改造后,不少城里人慕名而来,村民不仅取得了房屋租金收入,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分红。”纪刚补充道,公司每年将营业利润的10%交给村养老农宅合作社作为村民的年底分红,再由合作社对此项收益进行分配,流转闲置农宅的社员占总分红的10%,剩余的90%由全村农户共同分配。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充分发挥了纽带作用,担负起了组织管理农民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的主体责任。

目前,该村共有19人参与到休闲养老社区的建设中来,他们分别从事家政、餐饮服务以及日常维修等工作,其中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4050”人员,让村民不出村就实现了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本报记者 崔欣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