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专家教你怎么破
二月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月二
不只剃头这么简单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勃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对于这一天还有个很霸气的名字——龙抬头。提到这一天,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剃头”这两个字,很多人会在这一天来到理发店剪头,讨一个吉利。其实,关于这个特殊的日子还有不少民俗活动。近日,记者采访到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和您一起了解一些关于二月二的知识。

虽然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二月二是个出现比较晚的节日。但是,早在唐代,二月二就开始了它的旅程。张勃介绍,二月二的起源,与中和节的创设有密切的关系。

“二月二成为节日是在中唐以后。”张勃说,有关于唐代二月二成为节日的早期资料主要有白居易的《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二月二日》、《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三首诗,李商隐的《二月二日》以及庞元英《文昌杂录》中也有相关记载。

说到二月二的民俗活动,张勃介绍,在中唐以后,二月二主要民俗活动包括寻花采菜、踏青宴游、迎富(包括吃迎富果子)等。

“这些民俗活动,到宋代依然如此。”张勃补充,对于这一天,不仅民间很重视,宫廷中也很重视。“这一天,宫廷中要举办挑菜御宴。只是宫中的挑菜与民间的挑菜颇不相同。在民间,挑菜不过是寻找挑挖新鲜的野菜。而在宫中,挑菜就变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

时间来到元明时期。张勃介绍,这时的二月二则是在继承前代节俗的基础之上,根据二月的节气、物候、月令宜忌不断丰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它吸纳了既有节日——惊蛰和春社的传统形式,从而成为一个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春天的节日。”

元明时期,二月二的重要节俗中增加不少新成员。“比如引龙、填仓、驱虫、迎女、祭社等。”这些节俗活动的出现和举行,大大改变了二月二原有的节日性质。

清朝和民国时期是二月二的兴盛期,不仅流播空间大大扩张,节俗活动也更加丰富。“总体上来看,这段时期二月二的节俗活动还增加了带龙尾、饭牛坟等,并形成了特定的节日饮食和节日饰品。”张勃说。

此外,关于二月二这天还有不少文化意义。

张勃结合一些语句作出介绍。“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这是指对农业丰收的企盼;“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是对人身康宁的热望;“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指对生活富裕的追求;“二月二,接宝贝儿”是对社会关系的协调等。

□本报记者 盛丽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