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故乡 情怀
跨越十三年的 记忆
五十一载师徒情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 情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记忆深处,一缕屋上的炊烟,一声熟悉的乡音,一条门前的小溪,一口家乡美食的味道,都唤起我浓浓的乡情。

端阳前夕,长兄带领我们兄妹几个回到故乡,聚集到生养我们的地方——吉林省榆树市育民乡前五号屯。

我们老家院子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居住在我们老家东院的是当年生产队老会计。年近八旬的老会计忆起往事像记账那样一清二楚。我长兄回老家甚少,但老会计说在电视上看见过他。对老二以下的兄妹几人,谁是教授,谁当过记者,谁是农艺师,谁当过出版社社长,各个说得出。

老会计把我们领到当年老家院子东南角辘轳水井的地方,这口井已经填埋变成水渠,但它的“丰功伟绩”仍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是全屯水质最好的一口井。做粉条出粉率高,做豆腐味道纯正,做饭菜色香味美。我们七人在这口井遗址合影留念。这是宋氏宅门见证着爷爷在这里勤劳创业的百年历史丰碑,镌刻着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含辛茹苦,春华秋实的记忆。

老会计又把我们带到当年老家房后那棵老榆树旁。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搂抱过来的老榆树,已经老化升天了,但它扎在泥土深处的根根脉脉,诉说着宋氏家族的建家史,诉说着我们的长辈栽培浇灌的汗水,诉说着我们兄妹在树下乘荫的凉爽,诉说着我的二嫂为我们讲“狼来了”的故事……老会计说,这个院子风水好,不光你们家的人出息,就连我的儿女们也都到大城市里做事了。

故乡之行喜逢端阳。育民乡的早晨最先醒来的是公鸡,然后是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女、外孙、外孙女。全家男女老少总动员做一顿端午农家饭。两口大铁锅——东锅煮的芸豆玉米大碴粥,西锅蒸的芸豆馅粘豆包。锅灶里燃烧的玉米秸柴火越烧越旺,玉米黄米散发出浓浓醇香。呼吸五谷原生原味,让我们感悟家乡的味道,感悟记忆的味道,感悟年轮的味道。

炕上地下摆放四桌,都是农家饭庄稼院菜,粘豆包、黄面饼和豆面卷子。四桌农家饭醉了三代人。我们七兄妹都是从孩童吃庄稼院的饭菜长大的。今天的农家宴让我们找回了亲情、乡情和真情。儿孙们都是第一次坐在土炕上出席农家宴,他们告别肯德基麦当劳,争着抢着吃粘豆包。有谁闪光灯一亮,摄下“狼吞虎咽”的镜头。满桌饭菜一扫而光,上了一堂家乡课——亲情泉水故乡来。

有哲人说:故乡是带不走的东西。听到“长城外古道边……”的歌声,我就想起育民乡前五号屯。四天来,育民乡里的宋家人停工、停产、停运、停课,全天候地围着我们转来转去。亲情的泉水流进我们心田,古朴的民风和淳厚的民情,让我们领悟到亲情的源头在故乡,浓浓的乡情在故土,故土人人有亲情。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老愚无才,步人后尘,鹦鹉学舌:“青丝离家五号屯,苍桑岁月白发生。跟随长兄回故里,端阳高照黑土情。”

□宋木仁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