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朝阳区安贞街道开设了一个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课堂。在这里,老人可以学习到使用手机下载音乐、美化图片、微信的操作方法等实用知识。一年过去了,如今,他们学的怎么样了?这些知识对老年人的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用手机支付享优惠活动
“你看,这个是同程网的特价活动,花一块钱就可以买一张平谷金海湖的门票了,这么便宜的活动哪儿找去啊。”看着自己成功下单的景点门票,家住裕民路的王晨得意地对记者说道,“前几天我去超市,发现他们有很多优惠活动,结账的时候用微信支付可以便宜很多,我花了一块就买了一盒牛奶,平时可是卖好几块呢。我在乎的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这种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一个订单的成就感让我很开心,在收银台结账的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都没有成功支付,我操作成功了,太开心了。”
通过手机微信,王晨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让她不禁感慨:“网络生活真是太丰富多彩了!”前不久,王奶奶还去了第十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到那一看,真是开眼界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真是太迅速了,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那有一台咖啡机,它和我们平时用的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很厉害的功能,在咖啡机身上有一个二维码,你用手机扫一下,它就自动出来一个纸杯,然后就有源源不断的咖啡流到了杯子里,这个我从来没有见过,很新鲜。”王晨对记者说道。
用微信喊儿子回家吃饭
家住安华西里社区的孙慧兰今年已经68岁了,她是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几乎每天她都会在群里给大家分享很多消息,有健康养生、新闻趣事、美丽风景等。
“我看到一条写得很好的消息,就会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希望大家都可以看看,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国家大事。”对于微信朋友圈分享,孙阿姨津津乐道。“退休后,我就闲了下来,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到幼儿园接小孙女回家。晚上没事的时候,我都会看会儿手机,翻看是否有朋友的留言。我喜欢正能量的知识,这样就永远让自己充满阳光积极向上。”
由于对微信十分痴迷,孙阿姨每天睡觉前都会想着把手机充上电,这样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就能打开微信,看看国家大事,看看朋友的留言。“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我都会拿着手机看一会儿,不看就觉得缺点什么。”家人都说,不仅年轻人如此,就连孙阿姨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你看,我手机里有很多微信群,分门别类,有家里人的群,有手机班的群,还有老朋友的群,但是他们的爱好都不同。这个朋友喜欢军事,我看到相关的消息就会分享给他,那个朋友喜欢旅游,我看到旅游攻略、美景就分享给她。”孙慧兰拿起手机,熟练地翻看微信向记者展示。
最方便的还是和家人的联系,孙阿姨和儿子住上下楼,到晚饭时,她就会给儿子发个微信:“包子做好了,下来吃饭吧!”儿子收到后也会给她回复:“好的,马上下去。”这让孙阿姨连连夸赞:“就和面对面说话一样,真是方便。”
用朋友圈分享旅游风景
“近期想去欧洲旅行,求伴!”上个月,68岁的张翠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送了这样一条短信。张阿姨住在安华里社区,一个人生活,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再不出去就老了。”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前几个月她刚从宁夏游玩回来,现在心里又痒痒了。“想去欧洲一次,大概半个月时间,正在找同去的伙伴。”张翠梅告诉记者,“我跟旅行社的一个小姑娘加了微信,每次有特价团的消息她都会发信息给我,我觉得有合适的,就会找朋友一起去。”
在旅途中,张翠梅会用自己的手机和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并随时传到朋友圈上。“看到大家给我点赞是最开心的事情了,他们说我拍得好,风景美,他们如果没有去过我去的地方,就可以简单明了地看见了。”
“上次我朋友去美国旅游,我们就用微信视频了,真是方便,坐在家里就可以看见美国的风景了,而且还不用花钱。”张阿姨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文 通讯员 史超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