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荧屏上一批抗战主题的影视作品竞相出炉,这些作品中,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巨浪》,因巧妙地将大历史与小人物相关联,将青年人的成长和国家命运互为融合,而格外亮眼。
接地气
英雄也是普通人
总编剧、导演苏舟坦言,《巨浪》项目的筹备可谓“难中之难”。作为一部年度献礼大戏,《巨浪》的立意之初希望展现中国共产党正面抗日的一些大事件,包括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但有着多年创作经验的苏舟也敏感的意识到,这恰恰是整部戏的难点,“面对当下的收视需求,像纪录片一样罗列肯定不好看。如何把这些事件巧妙串联,又具有可看性,相当具有挑战。”
几经考量,苏舟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以八路军一个前线杂志社为切入点,一群年轻人在时代大潮下被卷入到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中,渐渐成长为经得起考验的战士。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串联。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成为了故事的前景,而宏大的历史和残酷的战争则作为背景。这一前一后两层景深的渗透与融合,让作品既有了历史的厚重,又有着情感空间的细腻呈现,极具新意。
苏舟坦言,剧中用了大量笔墨展现一群年轻人的情感蜕变。“大概没有哪部抗战戏,像《巨浪》一样,用了这么多的空间来描写情感。”吴鸿运和宋玉泉因为对高海薇的爱慕走上战场,林曦因为对吴鸿运一根筋的“单相思”而一路追随,情感成为他们走上战场的重要催化剂。苏舟表示,这样处理一方面是想告诉观众,剧中展现的其实是一群最普通的人,他们的出场并不高大,并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理想和抱负,甚至仅仅为了引起姑娘注意而走上战场,面对生死也会有怯懦、自私的一面。但正是这样一群人,最后蜕变成了战场上的英雄。与此同时,一群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也将勾连起当代人的情感空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观众对这群年轻人的情感和命运感兴趣了,自然也就随着他们的脚步走入了那些宏大的历史,走进了历史的洪流。”
重细节
呈现不熟知的历史点滴
无论是平型关战役,还是百团大战,都是影视剧作品中多次被刻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将这些经常被讲起的故事说出新意,也是摆在创作者眼前的一个难题。
在苏舟看来,“真正站在历史角度去评判人物,并找到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但并不为大众所知的内容,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的。比如一些历史书籍或者过去报纸中很多内容是不为现代人所知的,把这些挖掘出来,观众会感兴趣。”
在《巨浪》的创作过程中,整个团队挖掘出很多现在荧幕中并没有表现过的内容,将诸多以往忽视的历史细节第一次搬上荧屏。
比如平型关战役林彪三次上书中央军委,要求主动出击,打下平型关。而毛泽东则几次回书,主张游击战,认为运动战会消耗实力。而当最后毛泽东同意攻打平型关的时候,林彪反倒陷入了犹豫。再比如百团大战中被救下的日本姐妹,多年后姐姐美穗子成为中日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巨浪》中,诸多并不为普通观众熟知的历史点滴都将呈现。如此众多生动、鲜活的细节呈现,为以往熟悉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让作品展现出严谨、详实又不乏生动的正剧风范。
□本报记者 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