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工人报”情结
与防震棚的告别照
父亲演过 双枪老太婆
账簿第一家,北京成文厚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防震棚的告别照

 

粉碎 “四人帮”后,我“官复原职”,调河北省兴隆县跑马场中学当校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得先去那里租房子,因为一家五口儿得先有安身之处。当时正是唐山大地震之后,跑马场也被震得房倒屋塌,许多家还住在防震棚内。所以我来租房子就白跑了,只好入乡随俗,自己备料,买了油毡和木料,全家行动,还有两个老师帮忙,靠学校的东院墙盖了两间防震棚,北间做饭,南间住人。当时正放暑假,我们临时住在了教室里。

盖完防震棚,不住不知道,一住吓一跳。原来我们像住在鼓里,下雨咚咚响,晴天似蒸笼,热得我们四脖子汗流。只好在周日又全家行动,上山割草,把房顶苫了半尺厚。这回下雨就不敲鼓了,热得也差些了。但西照日头骄阳似火,我想起了“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因烤得我们难以忍受,只好周日又去割草,搭棚子遮上了西照日头。所以我们这房子就成了“草垛”。

就这样,我们住了“蒸笼”住“冰窖”,住了“冰窖”住“蒸笼”,共住了四年零三个月,女儿的手冻得留下了疤痕,老伴的脚留下了脚板儿疼的病根儿,真是吃尽了苦头。但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孩子们的学习都很刻苦,在班内成绩名列前茅。

1981年8月的一天,我们接到了大儿子考上河北医学院的通知。第二天,兴隆县教育局长许茂德来我校调我去兴隆二中当主任,真是“双喜临门”!

因此,住防震棚虽苦,却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我们对它很有感情,真是难离难舍,于是在防震棚的西窗外,留下了我们全家的合影(当时大儿子已上大学住校),这就是我们与防震棚的告别照。

□张希合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