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天气一掉风,就预示着京城要入冬了。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忙着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
先是各菜市场及大小副食店,挂出红布标语,进入“动员”状态,准备迎接当年这最后一次“战斗”,接着就是满载大白菜的汽车来来往往,眼瞧着菜店前、胡同口一水儿的青口菜堆成一座座小山,每堆插着牌子,标明几级菜,每斤多少钱。只见系着围裙,戴着套袖的售货员们忙着卸车、整理、分等、码放;有钱的,没钱的,都放下身段举着购货本,排出几十米远的队,人们冻并议论着,那场面,是咱北京入冬后特有的一种热闹景象。
一级菜按人口限量写本,每人20斤,菜的老帮子都被剥掉,棵棵干净,瓷实,抱都抱不动,瞧着就让人喜欢。二、三级菜质地稍微差点儿,但不限量,价钱比一级的便宜很多,每斤也就毛来钱。院里北屋薛大妈家里人口多,一买就是600斤,她跟我说,“这大白菜,炒着吃,做馅儿,爆腌,凉拌白菜心,怎么都好吃,有这几百斤菜,我这一冬就没急了。”
每个售菜点都有人负责送菜,甭管您买多少,都用平板三轮或手推车给您送到家门口,售货员帮您卸了车,一声“得嘞,回见吧您”,今冬您家这档子大事就算完成了。双职工白天上班没工夫排队,菜站晚上拉上线,装上100瓦的大灯泡,照的那叫一个亮堂,甭管多晚都有售货员等着,为的是让各家各户都别落下,赶在上冻前把菜买下。
把菜倒腾到屋门口,麻烦也就跟着来了。住楼房的可以放楼道里,住平房的可就没辙了。屋里太热,容易烧心儿,放外面太冷,又容易冻坏。最好的办法是在院里挖个小菜窖,可院里这抗震棚搭得连走道的地方都没有,哪有地方挖菜窖?幸好报上介绍了好点子,把每棵菜用旧报纸包上,扎点窟窿眼儿透气,码在窗跟底下,再盖上旧棉被,好天时翻腾翻腾,您别说这招儿还真好使。做饭时舍不得挑好的,就捡着有点毛病的先吃。到了春节,剩下几棵早成了“笤帚疙瘩”,只能扔了!虽然如此,大家还是年年都要辛辛苦苦去排队,为的是到了三九天大雪封门时,家里有这当家菜垫底,日子过得踏实。
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农民有了积极性,各种各样的时令菜四季不断,您想吃什么甭发愁买不到。再后来,街道上有了农贸市场,早市也应运而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菜越来越讲究,很少有人再费劲冬天储存大白菜了!这“冬储大白菜”慢慢地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只能当做人们茶余饭后一段特殊的回忆了!
□何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