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被网友“揭短” 再不拍古装剧了
门头沟原创佳作缅怀“红色记忆”
戏迷重温 《红灯记》
书法家进校园 传播传统文化
双相是怎么回事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连载(之十八)
双相是怎么回事儿

 

【编者按】本文作者张进是一位资深媒体人,现任财新传媒编委、《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三年前,他得了抑郁症,病愈后自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结合自身体验写下《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该书即将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本报先期连载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我在“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中提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更难处理的精神疾病,可能和抑郁症相混淆,也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相混淆。

双相是怎么一回事儿?先讲两段故事吧。

两段故事

曾经,我接待了一位前来求助的抑郁症少年的父亲。少年原是武汉一所名牌中学优等生,成绩排名年级前五,是上北大的料。岂知在高一得了抑郁症,求治四年,期间还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三个月。最后,迫于无奈,家人不得不强逼儿子再次住院,接受电击疗法。

就在预定电击的那天早晨,可怜的父亲一早来到病房,看到儿子已经异乎寻常地起床了。坐在床边,表情平静,眼神清澈明亮。父亲正惊讶,儿子开口说:“爸爸,我好了。”

父亲大惊,问:“你怎么好了?”

儿子指着病房里的一盆花说:“昨天我看这朵花颜色是灰的,今天看是红的。”

真是喜从天降!父亲赶紧把妈妈叫来,一家人悲喜交集。而后,儿子雀跃着给昔日的同学打电话,告诉他们病好了。父母欣慰地看着儿子兴奋而流畅地打电话,一扫昨日的畏缩、呆滞。

给自己的同学打完电话,儿子意犹未尽,又把爸爸妈妈的手机拿来,翻开通讯录,不管三七二十一,挨个拨通,滔滔不绝说起来。

父母亲脸上刚刚绽开不久的笑容凝固了。他们觉得不对劲,赶紧去找医生。

迹象实在太明显了。在少年患病四年后,医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正在从抑郁相转向躁狂相。医生立刻调整治疗方向,少年逐渐康复。

再说说我自己的故事。上一篇提到,我在经姜涛医生治疗的第19天,豁然而愈,所有失去的社会功能全部恢复。当天夜里,兴奋地一夜无眠;第二天上午,毫无倦意,去红螺寺爬山,健步如飞,体力健旺。

当晚,我给姜涛医生发了一个信息,表达谢意。他迅速回信息,就几个字:“你来找我看看。”我回信:“好,本周六复诊我就来。”他又回信息:“不能等到周六,明天就来,让我看一眼。”

话已至此,我不能不去。第二天,姜涛医生见到我,只瞥了一眼,就说:“你有转相的苗头,赶紧调药。”随后开药,加奥氮平,停瑞波西汀。当晚,睡眠恢复,逐渐平稳。

我后来一直思索,为什么姜涛医生非要我让他“看一眼”?他看到了什么?

我猜测,这也许就像我让记者把稿子拿来让我看一眼,外人看不出名堂,可我扫一眼就能看出稿子新闻事实够不够,有没有修改基础。也许当时我的表情、脸色、举止中,就蕴含着某种信息,姜涛医生一望便知是否转相。

(待续)

□张进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