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过万元,按目前工资标准,即使是在沿海地区的白领中已属高薪,更何况在中部地区。但在近期李克强总理视察的洛阳矿山机械厂,专攻数控机床操作技术的优秀技术工人的月薪已达到了万元以上。而李总理更是坦言,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9月28日《河南日报》)
这种蓝领工资高出白领的现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直接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割裂开来,总是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人一等。 因此,每年渡高考这条大河的莘莘学子如过江之鲫,各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报考人数火爆,而实用技术类的职高、职大似乎则成了“差生”的无奈选择; 等到毕业时,又是千军万马走公务员考试或是事业单位招聘这样的独木桥。
因此,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不乏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不乏丰富的人文思想体系。但从科学技术方面来看,除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获得的飞跃外,整体发展仍属滞后。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总量已达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但一些高端的设备、零部件却仍需依赖国外进口。中国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中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却与总量水平不符。中国制造,在某些方面来看,仍属粗糙、低端。
这就需要我们抓起制造业的基础。制造业的基础需要理论研究,更在于实践操作运用。要有人愿意沉入到基层,愿意去做“蓝领工人”,一个零部件一个零部件地扎扎实实精雕细琢,时时发扬“认真”的精神,盯着“创新”这个目标。
但是,要转变人们对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你低我高的观念,配套的激励制度需要跟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是一种社会分工与规则秩序的安排,而引发人们舍此求彼的动力却在于“治于人者”供养他人,而“治人者”受他人供养的收入分配制度。人们选择公务员,选择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其旱涝保收的收入制度。人们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愿意使多少努力,是与其预期可以得到的回报成正比的。如果相对于整个社会薪酬体系来说,公务员、事业单位这类吃“财政饭”的,或是企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这类老百姓心目中的“治人者”,所得到的风险调整后的薪酬回报率要高于手艺人、技术工人这样的“治于人者”的话,大家的选择自然会朝经济理性方向偏移。
因此,总理所提出的,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是有其深意的。他举了国外一家企业的例子,这家企业的顶尖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与总经理是一样的。这就是从收入分配制度上确保了对技术型蓝领创新动力的激发。在这类蓝领身上,“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界线已不是那么非此即彼地截然清晰了。“劳力者”同时也是“劳心者”,是在实践第一线进行创新的执行者。但凡科学技术上的影响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突破,往往就由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工艺改进,流程再造这样的创新活动累积而形成的量变到质变。可以预见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只要我们保证合理的激励制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会“劳心”的“劳力者”将完成更多的创新目标,而他们自身的职业选择范围会更广,回报更大。
□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