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中秋节,一个团圆的日子,更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当地的拆迁户,我受邀走进了国家大剧院。这一天,我不仅和家人团圆,还和共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们在将近十年后故地重游。
我祖籍北京,出生在绒线胡同。在这里,我生活了63年;在这里,留下了我童年时代的回忆;在这里,留下了我青年时期的畅想;在这里,我嫁为人妻;在这里,我初为人母;在这里,我感受过蜗居的拥挤;在这里,我品尝过邻里间的互敬互帮。可以说,这里留下了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留下了我今生难以磨灭的情愫。1998年,我响应政府的号召,搬离了这座承载着我63年酸甜苦辣的大杂院,搬到了政府为拆迁户准备的嘉园一里小区。搬离了20平方米蜗居般的平房,住进了80多平方米窗明几净的楼房。虽然房子宽敞了,可我还是不时地怀念着我那间老房子,怀念着那段难以忘怀的、五味杂陈的时光。
突然,我感觉有人拉了我一把,还对我说:“老婆子,快走啊,咱们进去吧。”老伴儿的这句话把我从无尽的回忆中拽了回来。看着这座让我非常喜欢的建筑物,我一边往里走着,一边和建筑师出身、还曾多次出国参观过国外建筑的老伴说:“你见多识广,一会儿你可要好好给我讲讲这大剧院啊。”老伴儿说:“你自己先看吧,我还想好好瞅瞅呢,你不知道时再问我。”
走进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我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看着墙壁上的紫色、深红、橘色和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间,于沉静中更显示出活跃,于写实间又有延伸。我情不自禁地摸了摸,感觉与传统意义上坚硬无比的墙壁相比,这里的墙壁手感软乎乎的。我正感叹,一旁的老伴儿说:“感觉奇特吧,我告诉你,我查了资料,这些壁纸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做成的!”听了老伴儿的话,让我对大剧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台上演员的精湛演出也无法吸引我的注意力了。我想,大剧院太神奇了,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看完演出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收集各种有关国家大剧院的报道。后来,我又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会了用互联网。当我点击进入“国家大剧院”官网,很多有关大剧院的高清晰照片,让我对大剧院有了感性的认识,更让我有了一种再与大剧院零距离接触的冲动。从那以后,上网了解国家大剧院的动态就成了我每天的功课。如今,我搬到了西直门附近,离大剧院更近了。虽然已过古稀,可每星期我都要去一次大剧院,拍几张照片,放到我的博客上。
当皎洁明亮的月光透过一池碧水穿透国家大剧院的玻璃时,我站在国家大剧院前的一棵曾经栽种在我家院门口的银杏树下,看着华美绝伦的国家大剧院,我的心中一片平静,我认为当年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秀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