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敢和传染病“亲密接触”的勇士
巧用PS软件设计宣传图册获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敢和传染病“亲密接触”的勇士
——记顺义区疾病预防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北京市优秀工作者张松建
 

当传染病来袭的时候,别人都千方百计远离各种可能的传染源,如家禽、老鼠、蚊虫等,可他们不但要近距离接触这些生物,甚至还要主动寻找,乃至解剖、化验这些生物活体。而且传染病肆虐越是严重、越是厉害的时候,他们越是要冲在最前线。由此,不少市民和网友称他们是“最勇敢的人”。

有这样一个岗位,它要天天和鸡鸭牛羊、老鼠、蚊子等动物打交道,通过监测、健康宣教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他们要冲在最前面,调查取样,遏制疫情发展。他们就是参与首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职工,每天都在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亲密接触。近日,记者采访一位坚守这个岗位16年的张松建。他是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并于今年获评“北京市优秀工作者”。

防控传染病亲自解剖老鼠

40多岁的张松建戴一副近视镜,看上去有些斯文,然而他的工作可一点也不斯文。细聊起来,他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动物打交道。这些动物都是容易传染疾病的鸡鸭、牛羊、蚊子、老鼠等,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从这些动物下手,对他们进行采样检测,防患于未然。区域内一旦发现新发传染病或者少发传染病以及常见传染病的多暴发疫情,他们就要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实现不蔓延。

为了做好禽流感的监测工作,每年张松建都要带领科室的同事对辖区禽类饲养、屠宰等工作人员采集血清标本1000余份,每月还要采80份禽类饲养、屠宰的环境标本,每年春秋两季要在公园和湿地采集鸟粪;为了做好登革热、疟疾防控工作,每年5月到10月每旬一次在机场周边采集蚊子标本,开展蚊虫密度及登革热、疟疾病原携带情况监测;为了做好鼠疫和出血热防控工作,每年8月到10月采集30到40只老鼠标本……采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对动物标本要进行解剖、检测、分析,评估相关传染病发生风险,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动物传播传染病的发生风险。

采集工作没那么容易。比如采鸟粪,一般要求在公园采集10个,湿地采集20个就行,然而这还是愁坏了张松建。每年采鸟粪的时候,他带同事都驱车展开大搜寻,这鸟粪还真难找,采集的标本要求是湿的,也就是鸟刚拉不久的,看见一堆鸟粪大家伙都乐的不行,恨不得有鸟把屎拉自己身上。更难的还是逮老鼠,这也是技术活,饲料厂老鼠多放个夹子一个月也就能逮一两只,最后张松建想了个办法,发动人民群众,给他们一些奖励,这样也能节省成本。

设置诱蚊灯每天忙到晚10点

老鼠逮来了,下一步就是解剖了。从解剖老鼠这一件事上,足以让人对传染病防疫这个工作望而却步。张松建对这个过程的形容很生动,可见他经验丰富,但听的人头皮会发麻。“笼子里是逮来的活的老鼠,解剖前要先把笼子盖打开,开一条小缝不能让老鼠跑了,然后用钳子夹住它的脚、脖子、嘴进行固定,接下来要扎老鼠心脏,拿注射器取血,这个过程要求稳准狠,因为老鼠一直在挣扎嘶叫你还要找准位置。”张松建叹了一口气,他承认,活体解剖是他和同事们最不愿意做的工作,“很多时候要把老鼠的心肺摘下来,有时打开肚子里面有一窝小老鼠,心里真不是滋味!”尽管这是工作,老鼠也被列为害虫,然而,操作者也还是会有对动物生命的怜惜之情。

工作还是要做的,“前几天我们科的两位年轻的女同志解剖了11只老鼠,干了一上午。”张松建说,尽管这个活儿尽量避免女同志做,但是科里5女2男的人员设置加上忙不过来的工作,女同志便当男同志使了。

最近这段时间,又到了忙活蚊子的时候了。为了防止从国外坐飞机过来的蚊子传染登革热、疟疾等疾病,从2010年开始,蚊子成了他们防控对象,重点进行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种属、密度及带毒情况检测。每天太阳下山前,张松建和同事开车到首都机场附近,开始在周边放诱蚊灯,两个小时以后再收灯,每次回到单位都夜里10点多钟了,他们要把待检测的蚊子放到冰箱“安置”好后才能下班回家。

危难之时仍坚守一线

当传染病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远离传染源,而张松建和同事却要走到离疫情最近的地方,从传染源身上调查、采样,发现……张松建曾经参与过2003年非典、2013年禽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处置工作,每一次,他都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非典那年,张松建和同事忙着病源调查,疫情防控、宣传,累到了极限,现在想起来,他们还觉得挺过来不容易。

“做这样的工作,与传染病亲密接触,你害怕过吗,怕被传染上吗?”面对这个被问了无数遍的问题,张松建镇定地微微一笑,“不会,没什么可怕的。”之所以这么回答,张松建解释,不是自己多有勇气,多厉害,而是传染病防疫这个工作没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可怕,“其实最危险的是医生,很多没有确诊的病人先接触的是医生,然后才是我们,一般报告到我们这至少是疑似传染病患者了,我们会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工作不被关注也是好事

甲流那年,大概是张松建离传染病最近的一次。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个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被确诊为“甲流”,因此需要对T3航站楼采取调查处置措施,在确定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工作中,他们需要掌握确诊病例所有的出入路线,以便寻找与其近距离接触的人。他和1名同事走了一遍确诊患者工作出入路线如安检,上下电梯,摆渡车、餐厅等。之后,张松建和同事陪同该航空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在走进监控室时,见监控室的工作人员都没戴口罩,出于礼貌,张松建和同事也没戴口罩。第二天,这个陪同的工作人员确诊为“甲流”感染。张松建和同事马上被隔离观察,最后所幸没有被感染。

其实,很多人对传染病防疫这个工作有认识误区,认为“传染病很少见,疾控中心的人岂不是天天喝茶看报?”16年投身这个岗位,张松建这样总结,“我们的工作很多都是不为人知的,但却很有意义,我们的工作做的越多,做的越好,疫情发生就会越少,老百姓就更不容易关注我们。所以,只要不发生或少发生传染病,就是我们工作做到位了,没人注意也是好事。”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