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先拍照再施救能否解困“扶不扶”?
面对职场压力 新人要有耐心
超载的“校车”是怎么上路的?
村官“失守”不应成为 反腐空白地带
规范网言网语 不能一堵了之
大学要有灵魂 学生才有理想
“年幼压高”
停车费太高 考验管理智慧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拍照再施救能否解困“扶不扶”?

 

9月19日17时20分,郑州南阳路与黄河路口西北角,一名老人不慎倒地,头上和脸上流血,表情十分痛苦。据现场一名环卫工介绍,过路市民看到老人流血后,都不敢轻易靠近。之后,现场多名市民站在老人旁边,拿起手机拍照,并表示可以相互作证,老人是自己摔倒的。(9月20日《北京晚报》)

老人跌倒了,上前扶一把,原本属人类受同情弱者怜悯本能驱使的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需要思虑再三的一道难题,甚至极有可能酿成出力不讨好、救人反被讹的风险之事。究其原因,也许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人们的冷漠与无情,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基本信任才是问题根本症结所在。先拍照再施救的行为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证据”、规避“风险”,为构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奠定“眼见为实”、“立此存照”的事实基础。

“先拍照再施救”,一个看似小心翼翼的折中选择,其破解“扶不扶”困局社会效应,却是显而易见。对于目击者,它不失为一种镜鉴:面对跌倒老人,“扶”是必然的,可以存疑虑,但不可不作为;对于被扶者,它不啻于一种警示:搀扶跌倒老人,人们是有顾虑的,别让被救者的无意误解与有意讹诈,凉了亟待救赎的爱心善意;对于施救者,它相当于一种解脱,手机拍照不过须臾之间,不会耽误救人,“证据”在手,不必担心被讹。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落幕结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解困“扶不扶”需要人心向善的道德治本,但更需要从我做起的点滴积累。□张玉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