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面之师
老师是位 “励志叔”
给我文学启蒙的丁老师
难忘恩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面之师

2011年12月,山东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师生合影。前排左五为朱多锦老师,第三排右五为本文作者。
 

2013年1月30日14时,著名诗人朱多锦老师病逝。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此之前几天,在新浪博客里他还回复了我的留言。我虽然跟朱老师只见过一面,但还是被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所折服。

2011年12月,我在山东青年文学院参加了由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主办的山东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有幸见到了让我仰慕已久的朱多锦老师。朱老师个头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已66岁高龄,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到了他这个年纪,按理说应是闲赋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还工作在一线,继续为《山东文学》杂志做诗歌责任编辑,为写作者做嫁衣,真是令人钦佩!

在班上,他亲自为我们授课,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从总结提升诗歌的本质和规律入手,按照中国现代诗歌的分期提出了诗歌的四个美感张力场模式。他讲得非常生动、具体、形象,有理论,有实例,对诗歌写作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聚精会神地聆听,生怕漏了哪一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他的课让我对诗歌的创作有醍醐灌顶之感,我真是没听够啊!

在这里,他还讲了一个小插曲。他说:我是齐河县人,在震惊全国的“段义和案”中,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出原齐河县县委书记李凤臣,被判无期徒刑。李凤臣写了很多诗,有一年曾出了七本书。在全国各大著名诗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作为同乡,他也多次找过我,让我在《山东文学》上发诗,我没同意,当时我也感到有很大压力,他毕竟是我县的父母官。我的家人和亲戚大都在齐河,如果给李凤臣发诗,他们就会沾一些光。但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他写的不能叫诗。如果他写的这些叫诗的话,那么谁都会写诗,都能发表。说实话,我作为诗歌编辑,如果睁只眼闭只眼,给他发一首是很容易的,但我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读者。你们看在《山东文学》诗歌栏目上写着:“责任编辑:朱多锦”,我如果发了,就是不负责任,失职,别人会骂我的。你们可以翻翻《山东文学》,在诗歌作者中,是找不到李凤臣这个名字的。有人说,你知道李凤臣将来会犯事,才不给他发的。我不是神仙,哪有这个本事,我只是为《山东文学》坚持原则罢了。我想当时我如果发了李凤臣的不是诗的诗,黑字白纸,斧头也砍不掉的,日后就不好交代了。

从那以后,新浪博客就成了我与朱多锦老师交流的阵地。他经常发纸条或写留言,对我写的文字进行评点,对好的方面给予肯定,对不足的方面给予耐心指导。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本人以为,把屈原《涉江》里的这句话送给朱老师再恰当不过了,这可是对朱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朱多锦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两年多了,但是他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朱旭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