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转眼间,马上就要迎来我离开大学校门步入工作岗位的第六个教师节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多,但我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韦天新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以及后来发生的两件事,在我脑海里依旧那样清晰。
记得那是我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的第一天,在“学生·导师双选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韦天新老师发了条短信,原本不抱什么希望,也没指望曾留学日本、新加坡的韦天新老师能“接见”我,当我刚刚发出短信,就收到了韦天新老师回复,邀请我到实验室与他面谈。见面后,我发现韦天新老师完全没有想象中教授那种高高在上的严肃面孔,而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半个小时的谈话中,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还记得2009年3月,我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良乡校区化学实验室进行《克伦特罗分子印迹膜的热聚合制备及其SPR检测》课题的实验,为了收集尽可能多的实验数据,整个周末我都一个人埋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但最后得到的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图谱始终有一个尖峰,我以为实验失败了,情绪很低落。后来在课题组例会中,韦天新老师听了我的汇报后高兴地说,图中那两个尖峰做的很好,说明实验很精确,让我继续做几组实验,让我很受鼓舞。韦天新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研究的方法,更带给了我自信和希望。
2009年9月,我们课题组迎来了一位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名字叫伊斯拉,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小伙子。老师为了让他能尽快融入我们课题组,鼓励他利用例会和平时学习的机会,多参与我们的讨论。虽然他来中国前也做足了准备,专门学了一年中文,但我们语速较快或词汇量比较大时,他往往理解错误或听不懂。韦天新老师怕他跟不上,时常在大家讨论后,还单独用英语给他翻译一遍,并纠正他说汉语时不准确的地方。结果伊斯拉进步也很迅速,半年的时间就基本能和我们用中文交流了。同学们都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一晃已毕业五年多了,在我离开学校离开韦天新老师的这些年里,每当教师节、节假日,我都要发个祝福短信,问候韦天新老师一声,而每次,韦天新老师也都立刻回复过来祝福的信息,让我感到我们师生之间,一直都不曾远离。
□燃气集团 孟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