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由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基层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话剧汇演在丰台区文化馆拉开帷幕,辖区近千位居民亲临现场,一同回顾那段抗战时期中华人民金戈铁马、苦难辉煌的红色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了《血染的玉牌》、《红色年代重回忆》、《恰同学少年》、《赵一曼和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一块银元》五部话剧,希望能通过他们的演绎,重现抗战历史,追寻抗战英烈忠魂,唤起民族共同的记忆。
90后小伙
与抗战老兵的忘年交
秦建超是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这个90后小伙子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血染的玉牌》作为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频频受到现场观众的点赞称道。
谈及创作初衷,秦建超讲起了他与抗战老兵王佩今的“忘年交”。王老今年89岁,家住丰台区太平桥街道精图社区。1938年担任儿童团团长,协助八路军站岗、放哨;1940年加入八路军,成为勤务员;1941年,跟随著名油画家罗工柳来到山西,负责勤务、印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
秦建超工作之余,最爱听王老讲故事。“看着那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听着那一段段浴血抗战史,让我有了将那段历史演绎成话剧的念头。”秦建超在彩排之余如是告诉笔者,“老一辈在战争年代付出的不仅仅是热血与生命,更多的是他们失去亲人、爱人时那无处寄托的情感。我创作这部话剧,也是想借此向历史致敬,向老一辈革命人致敬。”
为了反复推敲剧情的合理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秦建超等人走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随着搜集资料的不断丰富,这部《血染的玉牌》话剧也日益完善丰满起来。
20厘米的日本扇
与留英回来的“日本兵”
“八路军、日本兵、汉奸、百姓穿的道具服是不一样的,我们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借鉴了很多影视作品。”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宣传部长江波向笔者介绍,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舞台效果,工作人员先后三次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租借道具服装20套、手枪4把、日本军刀两把。
“中国传统折扇直径多为36厘米,考虑到话剧里汉奸手持的折扇的扇骨应该是长度为20厘米的日本扇。”扮演汉奸一角的正是本剧编剧导演秦建超,“我们专门去找来了20厘米的日本扇,就是想从细节处还原历史。”
一个戴着耳机念念有词的小伙子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他就是在剧中扮演日本兵的留英“海归”周雨前。“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日本军官可能会中文,但是我演的小兵不一定会啊,于是我决定用日语来念台词更贴近实际。”
周雨前专门找到留学时的日本同学录了台词,拷在手机里时不时就戴着耳机练习发音,而就是这2句台词,周雨前反复练习了半个月。
基层草根
演绎战火青春
笔者了解到,这些剧目都是由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干部利用工作之余编排,演出人员也都来自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居民,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草根”。
“我们都没有表演经历,原来登过最大的舞台就是街道的联欢会。”《血染的玉牌》女主角马姌笑着告诉笔者,“我们去参观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跟随贲蓝琪老师练习了表演,还专门去看了话剧,学习专业演员的走位与台词,为的就是能把老一辈革命家的抗战经历真实演绎出来。”
在观看演出过程中,多位观众在看到日军残杀百姓及革命人士时不禁潸然泪下。“演出真的太感人了,哭了好几次。没想到演的这么好,我觉得比观看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都感人。”孙阿姨对笔者说道。
灾难和血腥并没有压垮我们的志气和民族的脊梁,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铭记历史,就是向世界昭示我们要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信心;铭记历史,就是我们表达珍惜今日和平生活的决心。
□通讯员 林瑶/文 本报记者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