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被弹片击中,好像被打了一耳光
送过10多次情报,挖洞藏伤员
第一次打鬼子,冲锋号刚响就冲了出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过10多次情报,挖洞藏伤员

何常生
曾任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卫生班长
北京市清河农场医院离休干部
 

何常生,虽然已87岁高龄,但在向记者讲述他14岁开始在部队当通讯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夜穿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时,显得那么轻松。

1942年6月,刚刚年满14岁的何常生就加入了革命队伍,部队领导看他个子小,人又比较机灵,就让他担任通讯员工作。

何常生回忆,当时,部队周围到处都是日本鬼子的碉堡,要想把情报及时传出去,必须经过敌人的封锁线。相对来讲,晚上出去更容易些。所以,每次他都是夜深人静后才出发,趁着夜色的掩护,步行几公里去送情报,天亮前再想方设法回到住地。

在1942年6月至1943年9月担任通讯员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何常生共计送过10来次情报。也许是吉人天相吧,每次他都能在有惊无险中顺利完成任务。

从1943年10月开始,何常生被调到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和平医院,先后担任看护员、护士、卫生班长。何常生说,当时药品短缺,没有凡士林他们就把蜂蜡和香油放在一起,熬制成软膏,当作消炎药给伤员涂抹。那时,没有麻药,没有截肢手术,他们只能把纱布放在加了漂白粉和硼酸的水内浸泡后,敷在伤员的伤口上,通过这种方式把伤口上的烂肉腐蚀掉,促使伤口恢复再长出新肉。

麻药和截肢手术大概是从1945年才开始使用的。在他1943至1948年担任看护员、护士、卫生班长这5年的工作经历中,每次给伤员处理伤口,他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1944年春天,鬼子进行大扫荡。因为当时没有及时得到情报,伤员不能及时转移。为了全力保住伤员的生命,他们医务人员连夜在野地里挖洞,然后再用高粱秸子把洞口棚起来,把伤员藏好后,他们再用耙子把洞口周围的脚印都削抹掉。让鬼子看不出破绽。每次都是入夜后,鬼子走了,他们才敢悄悄地去给伤员送饭、换药。

当时要想炸掉鬼子一个碉堡,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大多数时间只能靠手榴弹,所以进攻时伤亡会比较大。有时一次进攻一个班的战士就都打光了。因此,每次战斗结束,医院里就会增加大量的伤员,这也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他总希望在自己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中把更多的同志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本报记者 李一然 通讯员 王恒来 贾永立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