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工会。”这句话让很多人耳熟能详。而在北京经济开发区的不少职工中,却流传着这样的话语:“有困难,到帮扶中心找王老师。”他们所说的王老师就是职工服务中心的调解员王红璐。在帮扶中心工作的近10年中,经她手调解的案件成功率达98%,接待满意率达100%,即使十分棘手的劳资纠纷,她也很快能找到圆满解决的办法。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位调解能手。
“做调解工作,我哪有什么秘籍?我这个人就是胆儿大和不怕得罪人。”采访中王红璐说,遇到突发事件我们必须要敢冲到前面和职工或者资方对话,只有和职工沟通好,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对劳资双方也都更有利。
“另外,我也不怕得罪人,在我眼里,谁触犯了法律,或谁提出的诉求不合理,我都会及时指出。”王红璐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在劳资纠纷中,一个中国职工在愤怒之下,要打资方的外国人,她就立马冲上前及时拦住了,他们两个大男人都比王红璐身形高大,一个不小心王红璐可能就会受伤。“但当时根本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是想不能让中国职工犯法,让劳资纠纷扩大。同时,也不能让外国人在中国挨打,影响国家形象。”王红璐说,之后,中国职工和资方的外国人都对工会表示了感谢,外方还通过大使馆专程向北京市政府转达了感谢。
维权调解工作绝对是个辛苦活儿。在王红璐的记忆中,案件最多的时候,她桌上等待调解的案例摞了两尺高,那段时间一到单位王红璐就成了话唠,一回到家就如同一滩泥一般,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一句话也不想说了——因为累的。在劳动纠纷调解中,反复和劳资双方沟通是非常重要和辛苦的一个环节,为了能让双方满意,这些年来在实际操作中,王红璐在这个过程不知要反复多少次。有的时候甚至一天要连续谈五六场,从早晨到晚上甚至夜里,最多一次帮扶中心的调解人员连续工作了48个小时没回家,只有后半夜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对付休息一下,第二天接着工作。
对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杰感触地说:“王红璐能把调解工作做得这么好,完全是全身心对职工、企业的情和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而面对着王红璐的忘我工作,也有人不理解,“你那么大岁数了,还干那么累的事,也没挣几个钱,别干了,赶紧回家呆着吧。”对此,王红璐总是笑着指着胸前佩戴的那枚 “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说:“可能我们那一代人都这样,真心想为职工做点事,并且感觉很快乐。现在我已经58岁了,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干到哪一天,我现在就想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不论是企业还是职工遇到了问题,找到帮扶中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对他们做到‘不离不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做十分的努力。”
□本报记者 博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