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人光未然的作品《黄河颂》被广为传唱,成为《黄河大合唱》的经典乐章。
光未然在1938年至1939年间曾两次渡过黄河,母亲河的波澜壮阔,黄河船夫的浪中搏击,让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来到延安后,他萌生了创作长诗《黄河吟》的想法,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于是,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内,光未然邀请冼星海和演剧三队的同志,吟诵起了这首长诗。
“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的意见。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冼星海立即全部推翻,第2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3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光未然生前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只有将文学艺术作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领会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黄河颂》所诞生的1939年,正是日寇铁蹄践踏神州,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刻。此时歌颂母亲河,既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热情讴歌,更是对深陷国难的中华儿女最为有力的精神鼓舞。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