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工“留不住”不再成烦恼
海淀露天烧烤治理纳入考核
公交车“体检”
福州开发区 “五心”工程服务农民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工“留不住”不再成烦恼
北京维冠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资集体协商成效显著
 

工资提高了10%,规范了休假、加班制度,午餐从三个菜加到四个菜,宿舍有24小时热水、洗衣机……位于大兴区的北京维冠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冠公司”),这些职工享有的硬保障、软福利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前,职工诉求很难实现,而如今,随着工资协商工作的推行,工资上涨、福利健全、活动丰富,协商成效显著。

协商之前: 沟通渠道不畅 职工诉求不能上传

1997年成立的北京维冠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为通信、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自动化等行业的客户提供通信机箱机柜、风电控制柜等设备的专业代工服务企业,现有员工230人,会员总数210人。

“在2012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前,企业人均工资一直保持在2500元左右,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职工的福利制度也不是很健全,用餐条件、洗浴条件等福利设施配备不齐全,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的切身需求。”工会主席范铁军表示,职工福利制度的不健全,主要原因是职工诉求不能及时向上级传达,当初不但是职工与企业方沟通不畅,就连工会方与领导层的沟通渠道也比较少,而且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导致不能将职工的诉求向上级传达到位。

回顾维冠公司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历程,范铁军感叹:“现在,代工行业的竞争太激烈了,工人‘留不住’、‘招工难’的问题一直苦恼着我们。”所以,从大兴区总工会选择维冠公司作为协商试点时,公司工会感到这是一个好机会。

“我们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不仅要协商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更要服务企业发展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以企业为家的积极性。”范铁军说,只有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稳固自有人才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达到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协商过程:

寻求利益“交点”

职企双方达成共识

谈到协商工作如何推进,范铁军坦言,作为非公企业的老板,肯定会怕开展工资平等协商给职工涨工资影响自己的收益和企业发展,同时作为非公企业员工也有要协商就遭殃的思想顾虑。而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力量薄弱、地位尴尬、实效不足,工资集体协商能够成功有效地开展,除了工会的认真投入外,与企业方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协商之初,通过工会与企业领导方、职工方的多次座谈,最终达成了共识:职工各种福利待遇有了相应的提高,职工的幸福感就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职工的互利共赢。

为更好地反映广大职工的意愿,企业工会通过职工代表收集职工的建议和诉求,在收集的众多建议中确定了协商内容,“在上年度企业人均工资50000元基础上,本年度企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上调10%。”“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和记发标准:每小时15元。”“确定本企业各岗位最低工资为每月1652元。”“每年组织职工体检,每年发放防暑降温费。”……

“没想到,职工方向企业行政方发出要约后,企业行政方于当日就对要约书的内容做出了回复,完全同意要约书中提出的几点内容。”范铁军表示,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整个签订、实施过程,我们认为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途径,通过它使职工诉求和企业利益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平衡点,白纸黑字落到了纸上。

协商成效:

工资上涨福利健全

职工归属感增强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走进维冠公司以后,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职工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工资集体协议成功签订带来的甜头。范铁军介绍,广大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够兢兢业业工作,而且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的主动性越来越高,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企业的主人。

如今,维冠公司已经形成职工方与企业行政方能够坐下来协商的局面,允许职工提出各种想法和意见,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几年,通过协商工作使得企业职工工资涨幅每年都在10%左右,职工休假制度、加班制度等各项福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健全,让职工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增强了职工们的归属感,进一步稳定了职工队伍。“困惑已久的工人‘留不住’、‘招工难’的问题不再成为烦恼。”范铁军说。

同时,企业对食堂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每天中午从三个菜加到四个菜,饭菜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职工洗浴间的热水器也进行了统一更换,另外,建成了职工之家活动场所,宿舍还安上了热水器、洗衣机,24小时开水等生活设施。

“为了培养青年员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公司建立了阅读室、乒乓球室、网球场等,每年举办旅游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范铁军介绍,为解决特殊困难员工,公司已经为多名困难职工组织了捐款活动,共计捐款4万余元。此外,公司工会还启动了8万元的互助金。“这些都体现了公司的人文关怀。职工们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工作起来精神饱满,又燃起了对工作的热情,对企业的热爱。”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