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琴行伙计 到音乐制作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琴行伙计 到音乐制作人

工作中的小明严肃认真,一句歌词录上几十遍是常有的事。
小明交友甚广,和朋友们欢聚一堂聊天侃地时他永远是“主角”。
家中的涂鸦墙满是小明和朋友们的“手书真迹”。
工作闲暇之余,小明为妻子弹唱她最喜爱的歌曲。一家子其乐融融。
自建的酒吧简单、安静,小明最喜欢在这里创作。
小明指挥乐手歌唱。“我希望用夸张的肢体语言点燃乐手的激情”。
过把鼓手的瘾可以动脑又健身,小明说他挺喜欢这样的“工间操”。
 

东城区交道口北二条胡同内,有一处只悬挂着大大的“47号”的平房,人们经过这里只当是寻常人家,却不知里面一群又一群热血青年,正用音乐表达着对世界的认知。隐藏于闹市之中——大吵录音排练室,老板李明将喧嚣与静谧完美结合,这里是他为爱音乐的人创造的音乐王国。“小明”是他在这里的代号,于是人们都叫他小明了。

大吵录音排练室面积不小,一进门是摆满各种酒水饮料的吧台以及乐器寄存处;往里走是乐队排练间隙休息的大厅,舒适的桌椅和投影仪、留声机、钢琴、音乐杂志摆在那里;旁边是录音棚,小明正在为即将推出新专辑的留德哗乐队录音;继续往里走,一条楼梯通往地下大小不等的5间排练室,排练室使用的都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

“为什么来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啊!每个玩儿乐队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梦……”小明这样解释自己闯荡北京的原因。

大学毕业,小明在家乡原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工作之余,他还可以在跟朋友组建的乐队一起玩儿音乐。但怀揣梦想的他跟乐队成员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放弃安逸闯荡北京。

“那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说来就来了。”初到北京,乐队成员面临着突如其来的生活压力,为了谋生,乐队成员各奔东西。

饥饿,是小明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小明说,最惨的时候真是吃不上饭,饿个两三天也不是没有的。

最初在琴行做小弟,每天挺忙不过收入不多,小明很快就发现这份工作养活不了自己,甚至连房租都交不上。

幸亏来北京前掌握了录音调音的技术,小明隔三差五能跑个外场演出的活儿,负责录音,有份收入;又幸亏从小学画画,他还会纹身,也算是一份收入。每当挣了钱回来,一间屋里住着的朋友就像过节一样,可以吃上一顿饱饭。

“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谁挣了钱回来大家就一起吃掉它!”与留德哗乐队的主唱吴东,也正是那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东爷那时候养了我们一年多,就他一个人上班,而且就他一人会炒菜,一下班就看我们‘呼’地围上去!”小明对那段饿肚子的时光满是幸福回忆。

日子久了,朋友多了,小明慢慢有了些积蓄,他起了自己单干的念头。购买设备,在村子的平房里开起了录音棚。专门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录音,由于技术好、效果好,一传十、十传百,小明积累起了自己的客户群。

“如果不是那个村子拆了,可能现在还在那里。”

随着村子的拆迁,小明的录音棚也被迫搬离。他拿着手中的钱,在新街口找了一处房子,扩大经营规模,办起了录音排练室,这时候他录音的收入已经翻倍,除了学生,他还为乐队录音,同时制作电影音乐,出租排练室的同时还出租各种社会活动中需要的音响设备,有了稳定的盈利。

前两年,又是因为拆迁,大吵重新选址,来到了交道口北二条。这时候的大吵已经找到了合伙人,开始为一些演艺圈的人士录音,同时经营5间排练室并出租各种音响设备。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文 记者 于佳/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