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天雷 滚滚
《你好,疯子!》
杨子洋 “荷”系列作品 绘画展举办
《阳台》 500场纪念庆演
《小时代》纪录片 解密“时代家族”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抗战剧不再
天雷 滚滚

 

本报讯 今年是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 一股红色旋风又驰骋荧屏。《东北抗日联军》、《东方战场》、《巨浪》、《决胜》等12部重点电视剧陆续登陆各大卫视。 悉数这波席卷而来的抗战剧目,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几乎都脱离了臭名昭著的“雷剧”之名,甚至某些剧切入点还颇有新意。抗战剧究竟是如何进行“扫雷”,背后原因何在?

政策影响

剥夺雷剧生存空间

分析抗战剧为什么能发生转变,首先要从它的“病根儿”——抗战雷剧说起。在早年,对于抗战剧的审核还不像今天这么严格,政策安全是造成资本追逐抗战题材的重要因素。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扎堆往抗战剧里躲,各方良莠不齐的制作水准便催化了抗日雷剧的产生。

然而,从两年前开始,广电总局开始频繁强调抗战剧不能娱乐化,尺度也越来越紧,再加之受到“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稳当挣钱”的雷剧生存空间被逐渐剥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所有的剧种审查最严的就是抗战剧,就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一个的那种。”

这种说法也在曾经出品过《箭在弦上》、《遍地狼烟》等电视剧的制作人王海斌的口中得到证实,在这种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我们同行现在都非常谨慎,都对创作的要求比较高,在拍的战争场面都尽量不要太夸张,为的就是不要做成雷剧。”

观众口味

助抗战剧品质升级

不过话说回来,国产剧能否提高“智商”,归根结底是由观众的口味来决定的。正如剧评人李星文所言,之所以前几年抗日雷剧风行,实际上背后都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在支撑,“一类是年轻的脑残粉,一类是已经对抗战剧形成收看依赖的中老年观众。”遥想当初,有“手撕鬼子”情节的《抗日奇侠》在2012年竟然勇夺山西、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区收视冠军,二轮播出卖出了一集200万元的高价,确实惊呆众人。

然而,这种风光早已不在。近年来,抗战剧开机量和电视剧中的抗日情节都已经开始缩减,甚至一些剧其中涉及抗日内容,都会被要求剪掉。一位负责购剧的电视台工作人员称,由于大家看抗战剧都看得太多,观众几乎都变成了专家,“什么剧好不好,观众有能力判定,所以现在卫视也都会尽可能地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卫视不买账

“雷剧”销路紧缩

观众不爱看,电视台当然也不愿意为雷剧买单。尽管在早期雷剧还是对收视有一定的带动效应,但如今对于卫视,尤其是一线卫视,品牌形象更加重要。某一线卫视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但凡是卫视,都有严格的审片制度,“狗血抗战剧我们不会买,也不敢买。”

卫视播雷剧会有什么后果呢?他坦承,这种影响可能不是收视上的,“最主要是观众会吐槽,会有大量的负面新闻,从而对卫视的品牌形象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播雷剧很有可能被广电总局禁播或者做重大内容的修改,这样的风险当然没人担得起。”因此,如今的卫视大多都偏向于选择主流价值观更加鲜明,有历史原型人物改编的剧来播出。

(艾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