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地处东北五环内的大望京西还是一片空地。如今,一幢幢高楼在塔吊的轰鸣声中竖立起来了。美瑞泰富就是坐落在大望京西的一座摩天大楼,220余米,目前已经建到120米。
建设美瑞泰富的团队来自中建一局三公司。十多年来,他们转战东北,建造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如今,他们重返北京,再创辉煌。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近日,记者走进中建一局三公司美瑞泰富项目进行了探访。
团队智慧攻克重重难关
美瑞泰富是一个超高层,220多米,一共40层,标准层层高为4.8米。
“这个项目是公司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建一局的一个窗口,我们选择了最好的资源,他们都有超高层施工的经验,有技术支持。”项目经理高峰说,“项目团队目前一共有37人,平均年龄27岁,其中有22名是党员,占全员56%。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入职2-5年的员工占60%,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
王志珑今年31岁,自小在北京长大,是项目总工。去年工地刚开工时,他就来到了项目。“基坑深34.9米,是去年北京论证的第二深坑,但基坑施工时我们遇到了难题。”王志珑说。
原来,第一次基础施工时,挖到了25.8米。基坑建设很成功,但还要再往下挖10米才能达到施工的要求,可此时碰到了流沙和水。这是一个让团队感到棘手的问题,项目经理高峰牵头,动员全体员工,用护壁、沙包、钢管等传统的止水方法止水,也都行不通。如果用止水帷幕,由于工期紧张,显然也不行。
怎么办?降水井可行吗?经过团队的智慧和资深专家的论证,认为这个方法可行,最终决定用打降水井的办法来降水。项目一共打了13口降水井,水位降下去了,深坑也终于成型了。
让职工感受到项目的关怀
“项目团队很能吃苦。”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支会主席申海这样告诉记者。
原来,去年3月份项目开工,项目团队就从外地回到北京。由于施工场地限制,项目团队一开始没有临建可用的场地,只好借用附近兄弟单位的农民工宿舍来办公和住宿。
“刚开工时,项目职工借住农民工宿舍,吃农民工食堂。可这个农民工劳务队大多来自重庆,厨师也是川厨,做的菜都很辣,而项目团队大多从东北过来,即使吃不惯也从不抱怨,这让我非常感动。”申海说。
就这样,项目职工坚持了3个月。去年6月,项目领导通过多方渠道,为团队争取到了一小块地方用于搭建临建设施。项目在搭建临建设施时,充分考虑了职工们的生活需求,在保证住宿条件的基础上,提升职工的生活质量。项目努力将空调、卫浴、洗衣机、饮水机等生活设施配备齐全,尽量提升生活质量,让职工感受到项目的关怀。
临建建好后,项目就着手建立员工食堂,并组建了伙委会,每个月都会公示下一个月的菜谱、菜价等。职工们一致表示对现在的饭菜相当满意。
“尽管工作和生活上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但项目也一直在努力,让职工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过得越来越好。”申海说。
新人在这里快速成长
一个团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新人成长是一个重要指标。在美瑞泰富项目团队中,新人成长很快,张雷就是新人成长的一个缩影。
张雷1991年出生,吉林人。去年,他从北京交大毕业后直接来到项目从事技术工作。“团队的技术总工等领导没有架子,大家都很热情地给我讲解各种知识。虽然我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但我还是从零开始,经过近一年的学习,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独当一面了。”张雷说。
张万选是一名见习工长,去年8月才从学校毕业。“刚毕业,从学校走到工地,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心态上虽然有落差,但我还是尽快调整自己,适应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张万选说。
让张万选最难忘记的是,去年底混凝土的浇筑,导师带着张万选,从晚上8点盯到早上7点,“感觉有点苦,但是也很爽。”
由于项目实行了导师带徒制,张雷和张万选都有导师指导。在导师的带领下,他们成长的相当快。
“策划现行、过程控制、总结提高”,是美瑞泰富项目一直秉承的原则。现在,他们还在不断吸收着新生力量,旨在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综合水平。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