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高中毕业,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城市,开始把最美好的年华交给了一个时代,全身心投入到了一个群体中,这个群体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知青。
我是怀着一股冲劲和对未来的向往,与16位同学一起踏上下乡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年。洞港青年农场是我们落脚的地方。刚下乡那会,日子很清苦,活跃的我们很快就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我们每天都开展活动,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但遭遇突发情况,我们又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下乡才半个月,我们就遇上了12级超强台风,天气预报说台风将登陆三门湾,农场正在三门湾边上,农场紧急组织了特击队防洪抗台,我们这些体力好的年轻人自然成为了特击队的主力,加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匆匆赶到农场边的大坝那里。当时,狂风掀起的5层楼高的巨浪向大坝扑了过来。大坝已经有一个缺口,海水开始倒灌进来,不及时堵上缺口,整个农场都会被淹掉。我们快速地把泥土装进麻袋里,将麻袋一层层叠上去,筑成了一个小坝,堵住了缺口。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抢险,终于潮水退去,农场保住了。那一场景,我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后怕,一个不慎都可能被大浪卷走,但那时候,我们没有一丝害怕,都是勇敢地向前冲。经历了这次抢险,《浙江日报》、《台州日报》的记者都来采访我们,还头版头条做了报道,现在想想还真有点成就感。
在农场干活,老农教会了我们很多种田耕地、除草施肥等方面的生产技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种柑橘,农场的土地是盐碱地,盐分很高,柑橘的根会烂死而成活不了,我们只能划着小船去对面的山上挖山土,一船一船运回来,在农场的土地上挖一坑,然后把山土填进去,再种上柑橘。吃着自己用汗水种出来的柑橘,特别的清甜。
下乡第二年的一天,我拿着磨好了的柴刀上山砍柴。因为没把握好力度,不小心砍伤了自己的脚踝,血流不止,我赶忙下山去了卫生室做了简单的消毒和包扎,也没当回事儿。当晚,我发起了高烧,同寝室的知青意识到可能伤口感染了,急忙通知领导,老农们也闻声赶过来了,两个老农用担架抬着我足足走了十几里的路。因为心里着急,我的病情又不能耽搁,中途他们一刻都没有停歇过,把我送到城里的医院。医生说多亏送的及时,不然组织可能坏死,麻烦就大了。这件事至今让我还非常感动。
几年后,下乡知青开始返城,我们又努力改变提高自己,来适应城市新的节奏,走进新生活。
回忆起下乡的这段日子,我永生难忘,从老农们身上,我学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计报酬,还有非常宝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都让我终身受益。
□胡怀松/口述
胡本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