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笔者在东北读小学。由于植被保持的好,走出校门就是孩子们的玩耍天地。而在这其中,最乐此不疲的游戏,就是去附近的田间地头、山上江堤捉蝈蝈。
正常情况下,东北的蝈蝈个头比较大。记得那时,我们特别喜欢捉黑色的蝈蝈,孩子们叫它铁蝈蝈,它长的既威武又强壮,叫声也洪亮。其次是颜色发红的蝈蝈,我们叫它火蝈蝈。最不喜欢的是绿色的,我们叫它草蝈蝈。但不论哪一种蝈蝈,想要捉到它绝非易事。
不知道是物资匮乏还是人不如现在精灵,我们捉蝈蝈没有用纱布套子的。因此,捉蝈蝈首先要通过辨别它的叫声是否好听、是否洪亮,然后再决定是否捉它。蝈蝈虽然敏感,但也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到时候,我们只要从蝈蝈的后面静悄悄地靠近它所在的地方,看准它,屏住呼吸,出其不意,将两只手握成弧形,再分别由两侧突然合在一起,蝈蝈就被“瓮中捉鳖”了。当然,遇到狡猾而又反应敏捷的蝈蝈,我们就要趴在地上,甚至上天入地到处找了,而即使这样,也未必如愿。有时候,还会将活蹦乱跳的蝈蝈弄得缺胳膊少腿、半死不活。
蝈蝈捉到了,回家直接放在用高粱秆、麦秸编好的长方形或者螺旋状的蝈蝈笼里就可以了。剩下的日子,我们就把蝈蝈挂在朝阳的窗外,给它准备一些倭瓜花、角瓜花,或者时令的瓜果梨桃什么的。蝈蝈“被捕”之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只要太阳出来,只要不是阴天下雨,它就会不停地叫,甚至会和邻居家的蝈蝈比着叫,天气越热、阳光越足,它叫得越欢。就这样,随着蝈蝈的到来,许多人家也多了孩子们的嬉戏声。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到了晚秋,就算孩子们再小心翼翼,百般呵护,蝈蝈还是会死的。让人奇怪的是,它在死之前,通常是尾巴上首先有溢出(烂),然后不吃不喝,不声不响躲在一边慢慢死去……这时,我们会为它伤心,为没能让它活过冬天而惋惜。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土生土长的蝈蝈已经很少见到了,农药污染已经让它们销声匿迹好多年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外地运来的绿色“草蝈蝈”,并且价格不菲。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一次听到东北蝈蝈的洪亮叫声?那个山清水秀的原生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孙世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