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好友王军辉
又到蝈蝈 鸣唱时
刻骨铭心的暗恋
那年的自己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7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友王军辉

本文作者(左)与王军辉在一起
 

我和王军辉相识是在2001年初,当时我在区广播电视局工作,是北京日报石景山区记者站的记者。按照区领导的要求,我们记者站的同志都安排到了区委宣传部办公。王军辉正在团区委任书记,宣传部和团区委的办公室都在区委大楼五层的西侧,因此我们几乎天天见面,很快就熟悉了,不时围绕区里的中心工作相互沟通、积极配合。闲暇时,我们常在一起聊兴趣、侃见闻、唠家常。从那时起,15年来,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中鼎力支持是好同事,生活中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

那时王军辉29岁,虽然比较年轻,却已独当一面。他待人接物谦逊有礼,与人交往十分热情,开展工作扎实创新。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团区委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区青联委员中聚拢了一批有志青年,他们有的辞职下海经商,凭努力干出了一番事业,有的只身来京闯荡,靠拼搏在房地产占有一席之地。区青联常常组织他们集思广益,积极为区域发展服务、献计献策。

2002年的5月,团区委组织部分青联委员和区文化馆的演员,代表全区十万团员、青年,往返行程1500多公里,赴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慰问。王军辉率队带去了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的歌舞、杂技节目,以及为子弟兵选购的12台全自动洗衣机。我随行拍下了许多精彩镜头,并在《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组新闻图片,标题为《千里慰问子弟兵》。正巧过了几天,市里来检查指导我区的双拥工作,这张人民日报也作为汇报材料之一,发到每个来检查指导的领导手里。

记得那时候,我们记者站的几个同志经常要下基层采访,与电台、报社的通联也很亲切,但宣传部五个科室只有一辆“切诺基”,公务用车时常安排不开,而新闻报道又有极强的时效性,为了发稿只好到处求援。每次只要向团区委开口,王军辉总是二话不说,及时派车,赶上他们的车外出办事,王军辉就用自个儿的小“奥拓”来应急。对他的大力帮助我由衷道谢时,他常打断我,随口还是那一句:“有事您说话,只要能办的事,咱们立马就办。”话不多,透着友好热情、豪爽大气。

□郝欣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