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剧院首次举办漆画展
执念是动力 亦是阻力
《捉妖记》
美术馆举办“泥人张”彩塑展
《煎饼侠》
读《中国的品格》 体会中国文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宣立品
读《中国的品格》 体会中国文化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著作的《中国的品格》,是宣立品倍感珍惜的一本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部著作是楼宇烈先生的学生,也是她的好友江宁相赠的。

《中国的品格》是楼宇烈先生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读过《中国的品格》,宣立品也想谈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理解,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宣立品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处境。一方面是国学热的出现,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汉服热、古风渐盛,以及近些年新涌现出来国学研究学者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陷入被人误解的境地。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不少人认为“传统文化”等同于“老旧陈朽的思想文化”,对其不屑一顾,而喜欢追捧外来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处境从某方面而言,比国内要好了不少。”宣立品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数百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成立了。除此之外,一些在中国已经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却得到很好的传承,并发展成具有其本土特色的文化。

《中国的品格》中对此有一精辟的描述,就是“出口转内销”。宣立品说:“我对书中印象极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作者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到底有何差异的观点。我十分认同其中所说的,两种文化并不只是‘时代的差异’,还有‘类型的差异’这一说法。诚如书上所说的,‘我们抛弃了自己的根,在别人的屁股后边拼命地跑,却怎么也赶不上,自己的根也断了。’这就是因为仅仅看到不同文化间的时代差异,而没有看到类型的差异。”

宣立品认为,解决的办法最核心的还是要树立主体意识,这个主体不只是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别人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