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黎晓新:为万余患者送去“光明”
白天看晚上练 木工练成钢筋工状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黎晓新:为万余患者送去“光明”
■主持制定我国首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国内被称“眼科四把刀”之首,国际上被誉“玻切女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80年代,黎晓新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海归”,回到了当初默默无闻的北大人民医院眼科。30年来,她不仅让自己从一名小医生成长为眼科大家,还带活了一个科室,带强了一个团队。如今,她一手托起的这个科室已发展为名扬中外的眼科中心。如今,黎晓新已凭借高超手术给上万名患者带来了光明。

多科联动防治病变

早产儿患者致盲率减半

别看已经65岁了,她天天还在忙。因为,给患者看病做手术也需要时间,而不少患者还是头天晚上就排队挂号,她不愿让他们多等,“早一天治疗,病人就能早一天解除痛苦”。由此,记者只得于近日借她出诊的机会进行现场观摩。

来自内蒙古的小孙在怀孕不足28周时生下一对双胞胎,但两个加起来不足5斤的宝宝很快被送进新生儿监护室,在暖箱生活40余天才回到家里。但出院前检查发现孩子患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医生说赶快去北大人民医院找黎晓新教授,否则极有可能失明。她接诊后立即安排住院治疗,经过一周、二周、一月的循环复查,宝宝的眼睛基本痊愈了。临别,她让小孙过2个月带孩子再来复查一下。

“其实,给新生儿做视网膜病筛查一开始并不容易,就连医生都反对。”黎晓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精心养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发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儿的成活率提高了,但因长时间吸氧,这些孩子会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

“这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眼底病,而治疗仅有一个时间窗,必须在时间窗内进行干预治疗。如果到了晚期就无法救治了,孩子很可能就成‘睁眼瞎’。”黎晓新说,要想不错失救治必须对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1995年,黎晓新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治疗的难题攻克了,但黎晓新发现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必须把防治的关口前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可预防的,关键还在于做好筛查,及早发现后通过打激光,再适当用药,孩子的视力发育可以完全不受影响。”

然而,直到2003年这种早患儿还在增加。于是,她“斗胆”给卫生部写报告,建议对此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第二年,由她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这项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了。到2005年,北京地区小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便从1994年的20.3%下降到10.8%。

这些工作也奠定了北大人民医院眼科在儿童眼病防治的领军地位,2005年挂牌“儿童眼病中心”,并成为WHO在中国的儿童防盲基地,这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建立的儿童防盲基地。

为提高手术成功率

自费出国掌握最新技术

作为我国“眼科四把刀”之首,黎晓新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用高超手术给上万名患者带来了光明。其中,被传为美谈的是她治好曹荣飞眼睛的经历。

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武官曹荣飞因美机轰炸眼睛严重受伤,在北京某医院保守治疗半年后,伤口逐渐愈合,但由于左眼视网膜的视觉敏锐区——黄斑部发生了外伤性黄斑裂孔,中心视力受损严重,并伴有严重的视物变形和近视力受累。就在医生们束手无策时,黎晓新在一个眼科学术会议上所做的报告让曹荣飞的主治医生眼前一亮。

之后,曹荣飞转到北大人民医院,接受由黎晓新主刀的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黄斑裂孔术。术后,曹荣飞的黄斑裂孔消失了,视力从0.3恢复到了0.8。之所以如此成功,是此前她已完成了100多例这类手术。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1996年。那年,她飞到德国把这一国际最新技术学到了手。

事实上,早在1986年她就率先在国内引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此后,她一直紧随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的手术治疗。她也因此在国际上还被誉“玻切女王”。

观摩过黎晓新手术的人赞叹说,看她做手术就像看一场精细的雕刻。一次,她做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大家都说没看见视网膜前面有一层膜。她说肯定有,而且很快用镊子轻轻夹起薄如蝉翼的那一层膜。

在同行看来,黎晓新的手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但她自己却不满足。她说:“要想手术不失败、少失败,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此,她每天晚上都要与书为伴。看门诊时发现特殊病例,一定要认真记录随时总结,所以她的学术报告每年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例证。

有一年春节,为了学习美国儿童眼病治疗的最新技术,她自费飞到底特律一家眼科医院学习。家人不理解,可她说:“我只有春节可以抽出时间来,抓紧学点新技术,回来就能尽快开展新的手术了。 ”

做手术不光有技术

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黎晓新常说,当一个好医生,光有技术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对患者有爱心与责任心。在眼科病房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字“爱与光明并存”,生动展示了她与患者之间因爱而生的真情互动。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是做些简单眼底病手术的黎晓新接诊了一位患视网膜脱离的女工丁师傅。经检查,丁师傅属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必须做玻璃体切割,且切割后为了让视网膜复位,需要在眼内填充气体。黎晓新给她解释了手术的流程,并告诉她术后要面朝下俯卧一段时间。“没关系,只要能治,不就是趴些天吗?”丁师傅回答得很爽快。

不料,手术后视网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复位,趴了一周的丁师傅着急了。黎晓新跟她商量:“现在还有一种填充的办法,就是用硅油代替气体填充,不过在国内还没有人用过,我也是在国外看过有的医生用。”丁师傅听了,想了一会儿后说:“黎大夫,我明白我这个基本是不治之症,您就做吧。如果成了算我走运,不成您也可以积累点经验,以后再给别人治呗!”

患者的信任,让黎晓新不再犹豫。她翻阅了有关的书,又打电话向国外的同行请教硅油填充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最终,黎晓新不负患者所托,成功完成手术。半年后硅油取出,视网膜复位良好,丁师傅的视力保住了。

一天,黎晓新正在出门诊,丁师傅来复查,身后还跟了几个人。“我是带着全家人来的,他们一定要来看看让我重见光明的恩人。” 说着,丁师傅送上了一幅字“爱与光明并存”。

□本报记者 赵新政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