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晚上才赶回家,周日会返回学校。”这是刘景河的日常工作时间表。10年来,为方便工作,他一直坚持住校。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他是个以校为家的“工作狂”。“我就是不放心,住在学校心里才踏实。”刘景河说。2013年,他获得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严抓食堂采购管理
每天驾车往返市场三次
中午11点40分、11点55分、12点10分,位于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的食堂中,传出三次铃声。倘若你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或者是教职工,你肯定会对这三次铃声感到奇怪。
在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就餐分为三批进入食堂,这个略显奇特的做法的提出者,就是学校总务科科长刘景河。
2010年,学校搬到昌平。学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现在学校学生人数达到约1500人,教师约为200人。食堂的面积有限,但学生的人数在增多,考虑到学生的就餐环境和安全问题,刘景河建议实行学生分批进入食堂就餐的做法。
“这个做法不仅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在实践中,更得到学生和教职工的肯定,不仅没有耽误大家的就餐时间,食堂环境还变得更有序。”刘景河说。
其实,在食堂管理工作上,刘景河做得远不止这些。2005年,原本在北京工美集团做后勤工作的刘景河,被调到学校总务科工作。“当时,不仅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学校食堂的伙食特别不满意,可以说是怨声载道。”刘景河说。
饭菜品种单一、没有老师乐意到食堂就餐、学生家长抱怨……面对这个烂摊子,刘景河没有退缩,他开始思考改进的方法。
“要改变当时食堂的现状,先要改变工作态度,需要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乐意为老师、学生吃好每一顿饭服务。”重新招工、狠抓采购源头、增加饭菜品种……刘景河开始对食堂进行彻底的改革。
“当时学校需要就餐的大约400人,做后勤的人都知道,这工作点多面广,食堂要摆在前头,而食堂工作的重点是采购。”刘景河说。
每天,刘景河都会开着自己的车,往返学校和回龙观的市场两三次,亲自采购菜品。“咱们学校换采购员啦,您买菜可够认真的。”市场中的商户见到采购的刘景河,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校中住宿生大约七八百人,孩子们三餐都会在学校吃,所以质量上要有保障。今年,食堂饭菜又增加两个品种。”刘景河说,“经过改进,食堂的就餐环境改变,饭菜的质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最早品种只有3种,现在中午饭菜增加到7个品种,晚上能达到10个品种,但价格始终很便宜。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以校为家关心学生
多次义务送学生去看病
维修、库房、茶炉、食堂……总务科的工作可以用多而杂来形容,除去完成本职工作,刘景河还做起不少分外事,不断给自己布置任务。
“校园安全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这其中就包括保障学生的安全。”刘景河说。每天,刘景河都会穿梭于整个校园中。他不断观察着,在巡视中,发现各种问题,及时维修、及时解决。
学校中部分学生不住校,每天放学后,他们都需要走到高速路附近的车站坐车。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刘景河都会亲自观察、护送学生从校门安全走到车站。
而义务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也成为他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一次,晚自习时,刘景河接到值班老师打来的电话。“刘科长,有个班上的学生不小心被玻璃划伤胳膊,您能不能开车帮我将学生送去看病。”放下电话,刘景河立刻赶去接学生。帮助挂号、交费……忙活一阵后,他再将学生送回学校。而这样的事情,远不止一次。
为节省运营成本
搭上午休带队整理杂物
2010年,刘景河担任学校总务科科长,他的工作中又增加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每个月我们总务科都会召开一次科务会,会上对人员的服务质量、维修情况进行总结。”刘景河说,“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安全,和实际操作培训。”
踏实肯干是刘景河保持的理念,也是工作中践行的准则。“其他人觉着苦,不肯干的活,咱们都会将它完成。只有在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干点事,心里才踏实。”
2012年,学校准备完成学生实习车间的改造工程。“要在原来车间的基础上,增加一层钢结构。”刘景河说。
这时,首先需要将车间中存放的不少工具和设备搬出腾空。为节省成本,学校计划让学校职工完成这个搬运的工作。
“校长经过考虑,后来找到我完成这个任务。我很乐意的接受,我觉着这没什么难做的,肯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刘景河说。
于是,刘景河发动总务科工作人员动手参与。他还亲自驾驶电瓶车、插车,和大家一起开始完成搬运工作。“当时,学生们还没有放假,我们还要完成其他工作,大家都是利用午休的时间来搬运设备的,没有耽误为师生们准备中午饭,还很快完成搬运的任务。”刘景河说。
经过四五次的搬运,刘景河最终带领总务科工作人员,完成面积800平方米的两间库房腾空工作。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