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平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博爱仁心铸大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爱仁心铸大医
——记北京市劳模、平谷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徐寅平
 

“徐大夫,这是我亲自给您纳的鞋底,感谢您治好了我的病。”一双鞋垫,饱含了病人的感恩之心。病人口中的徐大夫,名叫徐寅平,今年48岁,现任平谷区中医医院脑病针灸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

27年来,徐寅平始终在临床一线,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她对待工作踏实认真、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视患者如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因事迹突出,今年她还被评选为北京市劳模。

中西结合战病魔

徐寅平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1988年,徐寅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专业,同年分配到平谷区大兴庄卫生院工作,1992年调至区中医医院。

医生们常说:“金眼科、银外科,稀里糊涂大内科。”可见,内科是个不容易出成绩、不容易出名医的学科,尤其是以治疗复杂、多样的神经内科疾病为主的脑病科。

从医伊始,徐寅平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上闯出一番天地,突显中医特色。抱定这个信念,在工作中,她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利用休息时间,她多次参加国际及省市级学术交流与培训,拜访名医,认真研究中医古籍,对中医技术倾注满腔热忱,练就一身过硬的医疗本领。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徐寅平考进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2012年被评为平谷区首届名医。

徐寅平所在科室是脑病、针灸、康复综合科,脑卒中是科室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一旦发病,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的治疗也有了新突破,她应用学习到的新技术,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开展了中医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的中西医结合药物、针灸、康复治疗,促进患者早期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徐寅平发现平谷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而平谷区又没有专科门诊,患者需要辗转北京各大医院求治,诸多不便。于是,她潜心向权威中医专家陈志刚教授、西医专家陈海波教授学习,挖掘名家经验,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良好。

徐寅平常对她的病人说:“看到你们不再颤抖,是我最开心的事。” 2008年她组织成立了京郊第一个帕金森病专台,吸引了众多外埠患者就医。

急救病人大显身手

一天,999急救车送来一位47岁的女性患者,2小时前突发右侧肢体全瘫、言语不清,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死。因患者病情急重,迅速请徐寅平会诊。徐寅平经过专科评估,考虑患者具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症,立刻制定了严密的溶栓方案。溶栓如同一把双刃剑,如若成功则患者功能障碍可得到明显改善,若是失败则会导致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这个“年轻”的患者,徐寅平反复思量,溶栓将更有益于她今后的生活质量,益处大于风险。于是向患者家属交待相关事宜,但家属仍举棋不定。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啊!要是超过3小时就不能溶栓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徐寅平虽然急在心里,但仍然耐心、细致地向家属解释治疗的利弊,最终家属同意溶栓,并对她表示充分理解与信任。

为了节省时间,徐寅平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及时给予溶栓治疗。1小时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由0级到2级逐渐变为4级,言语逐步改善,可与医生简单交流,溶栓成功了!为了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徐寅平为患者制定并实施了针灸、中药、康复综合治疗方案,2周后患者出院。经门诊巩固治疗1个月后,患者功能障碍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完全自理。

事后有人问徐寅平:“万一溶栓失败怎么办?作为基层医生,你何苦要去冒这样的风险?”徐寅平说:“作为一名合格医生,必须对患者高度负责,不能害怕风险,要勇于承担责任。”

凭借娴熟的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徐寅平成功救治了无数的脑卒中患者,挽救了一个个家庭,在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战场上大显身手,挥洒着她的满腔热忱。

德技双馨暖人心

徐寅平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时常发作,有时疼痛难以忍受,她就佩戴护腰带出诊。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经常劝她限号,但她总说:“既然病人相信我,我就应该尽全力为他们解除病痛。我能坚持!”

有一次,徐寅平戴着护腰带出诊,临近工作结束时,腰痛得像折了一样,刚想起身活动一下,诊室里却一瘸一拐走入一位满身尘土的老人,颤抖地说:“大夫,我头晕得厉害,您看我无儿无女,一个人从山里坐车过来瞧病,您快帮我看看吧!”徐寅平亲切地问:“大妈,您挂号了吗?”“什么,看病还要挂号?您看我这腿,疼得实在走不动了,挂号在哪挂呢?这可咋办好?”

徐寅平二话不说,忍着腰痛,边搀扶老人坐下边说:“大妈,您别着急,我来帮您看看。”经诊断,老人需住院治疗。她毫不犹豫地帮老人办理了入院手续,想到老人无人照顾,徐寅平又亲自端来饭菜送到老人床边,并安慰她:“大妈,您就放心吧,在这儿好好治病,有事您就找我。”老人激动地哭了,嘴里喃喃地说:“真是遇见好大夫了,自己腰还疼呢,还照顾我,真是谢谢了!”老人病愈后亲手为徐寅平纳了一双鞋垫表示感谢。

徐寅平平时业务繁忙,但仍心系患者。除了每周工作日的常规查房外,她经常利用节假日进病房,指导年轻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有一年正月初二下大雪,外面鞭炮声声,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由于不放心病区里那几位危重患者,徐寅平不顾外面漫天雪花,匆匆赶往医院。雪天路滑,一不留神,她摔倒在地,当时感到右脚踝有些疼痛,但没有在意。她一瘸一拐地步入病房,直到诊查完最后一个患者,才发现脚踝已经又红又肿。当班的医生护士很是心疼,硬拉住她进行治疗。她却轻描淡写地说:“不碍事,只要科里没事,病人没事,我就放心了,这点小伤不算啥!”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平凡的小事,一直鼓舞着身边人,徐寅平以德技双馨赢得了同事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她带领的科室成为国家“十二五”康复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北京市基层中医脑病学科团队基地。多年来,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专项课题2项、区级以上课题13项、主持市局级课题4项,为平谷区中医脑病事业带领出一支医术精湛的队伍。

情系山乡大医情

有些脑卒中患者家庭不富裕,病情稳定后就回家休养,不重视机体功能障碍的康复锻炼。徐寅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一位患者,年仅29岁就突发脑出血,出现了严重的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山区偏远,患者行动不便,就放弃了康复治疗,从此小伙子没了笑容。他的家属拿着病历找到徐寅平,希望她可以到家中为其诊治。

于是,徐寅平下班后,经过1个小时的颠簸来到患者家中,耐心讲解康复的必要性,让他重拾信心,并手把手教会家属家庭康复锻炼的方法。临走时,徐寅平反复叮嘱病人:“相信我,好好坚持锻炼,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会经常来看你,检查你康复的效果。咱们一起努力!”在徐寅平的鼓励、帮助、指导下,患者经过一年的家庭康复锻炼,肢体功能大大改善,生活可以自理,重新回归社会。

这件事让徐寅平深深体会到,家庭康复不仅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还能免去病人往返医院的不便,是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模式。于是,徐寅平积极与区残联沟通合作,成立了以“医疗机构-社区-家庭”为一体的三级康复网络。作为残联指定的康复专业高级讲师,她亲自带技术、带人员,进社区、进街道、进家庭,义诊、授课、技术指导。

多年来,她几乎跑遍了平谷区所有的村庄,仅2014年居家康复技术培训就达3000余人次,使很多脑卒中患者及家庭受益。脑病针灸康复科,这个京东地区首屈一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诊治中心,被北京市残联指定为“平谷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

徐寅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业绩,但正是她的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百姓安危,谱写了不平凡的职业历程,体现了“精勤、励术、仁心、博爱”的大医精神。2015年,徐寅平获得北京市劳模称号。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付晓静/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