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孩子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 昨日,厦门有两名男孩外出时就遭遇不测,一名过马路时被车撞倒,一名下海玩耍时在水里大喊“救命”。前者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后者好在被人及时救起。(6月28日《海峡导报》)
每年暑假,交通意外、溺水事件等是孩子的“杀手”,诚然有关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但贪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如果没有牢固的隔离带, 风险难以预防。
为孩子们的暑期安全保驾护航,学校、教师、家长和志愿者等集思广益很有必要,但做比说永远更管用。让孩子远离危险地带,说到底要安放他们的身心,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关部门应出资、组织、开办公益性的兴趣班、托管班等,引入慈善组织、公益团体等力量,邻里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企业要为家长照顾孩子提供方便,特别是要发挥乡村青少馆、博物馆等场所作用,“爱的小屋”遍地开花,全面编织一张安全网把孩子纳入其中,就是有效的防护墙和隔离带。
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应当色彩斑斓,但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绝对不能“放假”。 看护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但离不开社会支援网络。爱是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保障孩子的平安更接地气。否则,“散养”的孩子安全无保障,还有多少快乐能够分享?□袁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