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鹏是北京公交41路的驾驶员,今年刚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大鹏的父亲名叫孟昭元,外号“老自觉”,原是北京公交客五分公司35路一名驾驶员,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时传祥,张秉贵那样的劳动模范,然而,令他遗憾的这一愿望却未能实现。因此,他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
2008年大鹏来到了公交。7年的公交生涯,大鹏先后荣获了诸多荣誉,总结归纳出了许多与安全行车、规范服务有关的方法。所提出的十几条合理化建议多次被车队采纳,他还结合切身实际撰写了《我的服务观》论文,被《劳动午报》原文刊发。他所倡导并坚持的无人售票优质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广大乘客的赞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与他自身刻苦努力、勇于钻研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他的父亲,这位公交战线上的老前辈的教诲息息相关。
记得那是孟大鹏由售票员转到驾驶员岗位后的第一个雪天,早晨5点17分发车。大鹏由于没有在雪天开车的经验,所以将闹铃定为4点,想着半小时路程,二十分钟洗漱,再有二十分钟发车前的准备工作,这时间应该足够用了。却不曾想,闹铃还没有响,睡梦中的大鹏就被父亲猛然推醒,说雪天路滑,严寒中车辆不容易启动,坚持让他早去。当大鹏驾车行至光明桥时,前方大雪在昏黄的路灯下飘落着,这时大鹏突然发现在引桥的路肩水泥平台上,一个人正打着伞站立在那里,注视着他开的公交车。只见他伞顶已积满厚厚的雪,定是站了很长时间,车子临近,雨伞突然扬了起来,露出了一张熟悉的面庞。“啊,爸爸!”。原来,父亲担心大鹏第一次在雪天行车没经验,怕出事故,就悄悄的来到一个立交桥的转弯儿处,用肢体语言为儿子“导航”。只见他把伞换到右手上,用伞尖指向上桥方向,左臂向上桥路面一次次摆动着,提示他上桥时要慢一些注意安全。就这样,大鹏平稳的驶过桥面,透过车窗外的反光镜,他看到父亲全身已经落满了雪花。当时大鹏的心里暖暖的,酸酸的,眼里浸着感激的泪花。
这样的事情,父亲为大鹏做了很多。他就像一个标杆,在大鹏的人生旅程中,使他永远不会偏离方向。可是大鹏为父母做的实在是太少了,他最大的愧疚就是很少陪伴在父母身边,他觉得唯一能报答他们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为公交事业奋斗终身,不辜负父母对他的爱。
□本报记者 曹海英 通讯员 韩小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