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面团,三两下就成了一只惟妙惟肖的小企鹅。不是出自大师之手,而是普通市民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昨天,由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城区第二文化馆承办的2015年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非遗博物馆开馆活动在东城区第二文化馆拉开帷幕,北京面人、北京绢人、毛猴等非遗项目等候观众去亲自动手体验。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在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四层,是全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面积950平方米。馆内主要展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的非遗项目实物及文图影像资料,包括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雕漆技艺、花丝镶嵌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的180余件展品。
“真没想到一个小面团,在我手里也能捏出形态。打小儿我的手工课就没及过格,看来跟着大师学就是不一样!”活动中,市民闫小姐现场拜师非遗传承人彭小平,自己动手,20分钟完成了作品。“我的企鹅有没有很随我?肚子大、眼睛小。”不过,还没出文化馆,小企鹅的腿就丢了。闫小姐说:“没关系,自己做的怎么都爱!”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月10日至14日,在文化馆二层多功能厅,观众可向传承人学习仿作项目作品,优秀者可获得专家签名的证书。在此期间,北京绢人、毛猴、京剧脸谱绘制等众多非遗项目也将进行现场表演。
在“北京面人”彭小平先生的展台前,还有许多“潜心学艺”的市民,其中不少是年龄不大的女青年。彭小平给每人发了一块上好色的面团,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手法教起:压平,揉球,将有纹路的一面朝下,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揉成窝头状,在桌面将窝头状的面团揉成长条,再压平成丝带状……
“基本的手法就这几样,从3岁到83岁都能学会,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非遗传人。”彭小平耐心地讲解着每一步。
大家学习捏制的是只有食指指腹大小的小企鹅。大师口中简单的手法,实际操作起来却千奇百怪。在制作企鹅眼睛时,需要在白眼球上再贴上黑眼珠,大小类似圆珠笔尖,这可难坏了不少初学者,连称这是“细致活儿”。
彭小平则鼓励着大家:“这是第一个,等做到第三个,人人都是大师水平!”
这边小企鹅捏的热闹,在面人张的台前,“大黄鸭”的捏造同样赢得了青睐。在大师指点下,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大黄鸭”跃然手中。
同样,天兴居炒肝、吴裕泰茶叶、古字画装裱修复等展台前,也挤满了感兴趣的市民。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 文 记者 于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