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水碓子社区一带若问起杨新兴,不仅绝大多数人能告诉你他的住处、干什么的,还能讲许多关于他如何为居民服务的故事。
5月26日,记者慕名来新兴副食店采访,还没见到他本人,刘景霞等居民就告诉记者:别看他一家至今仍蜗居在租来的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他这20多年的捐款,要搁以前足以在北京买套房子了!更有人称他是“社区活雷锋”。
诚信经营遇非典不涨价
一接触杨新兴,就能体会他是一个真诚、直爽、善良的人。他老家在河北安国县,是一名共产党员。1986年当兵复原后来北京,靠打零工生活。到了1991年,才在水碓子社区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并在这里开始了他扎根北京的生活。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杨新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诚信经营,就是为了回报社区居民和那些好心人当初的无私援助。
“当初,我身无分文。在水碓子社区,也举目无亲。”他说,正在危难之际,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和社区居民无偿帮助他,给他孩子吃的、喝的、穿的东西,帮他熬过困难。
正因为这样,他一家人才在这里安顿下来。他在心中发誓: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这里的居民、回报社会。
2003年,北京遭遇一场非典疫情。不知病因和一度防范失控,致使封城谣言不胫而走。反映到市场上,市民们大多抢购成风,商贩们则趁机哄抬物价,大捞一把。
同样是做生意的杨新兴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他连夜到京城几个大型批发市场了解情况,并初步断定这次抢购风是人为造成的。
第二天,他不仅高价进粮低价售出,还在店门口写出安民告示,呼吁大家保持冷静,并且保证自己的店就是赔钱也要让大家吃上平价粮食。
当时,别的商铺大米每斤涨到2.4元,鸡蛋每斤涨到3.5元,唯独他家大米卖1.2元1斤,鸡蛋1.7元1斤……他的付出,最终安抚了群众的恐慌情绪,社区一千多户居民没出现抢购现象。
事后,他家的两块安民告示牌被首都博物馆作为现代文物永久收藏。
发爱心卡助人随叫随到
在做生意过程中,他发现小区住着很多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些走路困难的老人外出购物是个问题。思来想去,他觉得还是给老人留个电话比较好,有事儿招呼一声,他可以在进货或送货时顺便给他们带回一些想要的东西。
于是,他印制了一张爱心卡。正面印着他和儿子的电话,背面写着:社区孤残老人采购生活必需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同时,在卡片上用醒目的大字温馨提醒:大事小事,您打个电话就行。
有了这个承诺,2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老人家里一趟。有时可能只是一瓶酱油,但不管多远、多高的楼,他必须及时送到。因为,那是老人们需要的!
现在,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外出购物回来时都乐意到小店歇歇脚、唠唠家常。还有一些老人的子女搬走后,也经常来小店看望他们两口子。
天天在小区里晃荡,他成了居民事务的百事通。除了做生意,每当居民遇到急事难事,第一个到现场的大多是他。
一次,水碓子8号楼一位居民突发心梗,而其家属正在上班不在家。电话打到杨新兴这里,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这位居民家中,将其送到医院。
由于送诊及时,病人得救了。病人的妻子赶到医院后,他又帮助办理各项检查手续,直到深夜12点多才回家。
还有一次,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大爷从他的小店经过,不慎被小区的铁门碰破了头。老人倒在地上血流不止,他赶紧将老人扶起并让妻子拿来家里的棉被垫在老人身下,让老人能够舒适一些。
待老人的亲属赶来,将老人送到医院,他家的被子已经被鲜血染红了……看着脏兮兮的被子,他老婆说:“没事,洗洗就行了。”
因为这样的事一件连一件,年年不断线,杨新兴又做得最多,所以,大家都说他是:社区活雷锋,居民贴心人。
20年累计捐款10余万
在北京打拼了这么多年,杨新兴一家仍蜗居在租来的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但是社区居民都知道:他这么多年捐的钱,加起来可真不少,要搁以前都能在北京买套房了。
原来,每逢国家遭受大的自然灾害,如洪灾、雪灾、地震时,杨新兴都会捐款,这类捐款目前累计可达10万多元。
2012年,他和妻子还去东北看望勇救学生身负重伤的张丽莉老师,为张老师送去1万元。
每年儿童节前夕,他们要回家乡看望8名孤儿,为孩子们送去新衣服新鞋和学习用品。
去年7月份,有一个山东智障小伙儿流浪到他家小店门前。他管吃管住10多天,直到联系到有关部门将这个小伙儿接走。
“你不好好做生意,天天帮这个助那个,老婆不埋怨你吗?”记者问。
“嗨!她呀!”杨新兴说,“要是遇到有难不帮的事,别说我心里过意不去,她首先都不答应!你要是做得缓了、慢了或不彻底,她保准跟你没完。”
正因为有这种默契,他家的店一直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童叟无欺,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赵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