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拍摄夏收的几张照片,感慨万千。悠悠岁月,那时还不到二十的小伙子,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目睹了社会飞跃的变化,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做了场梦。
记得小的时候,那年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夏收,那时节一到夏收,家在农村的孩子便有幸多过一个假期,放上十天忙假,说是放假,还不如说是叫娃们尝尝大人的辛苦,冒着炎热的天,还要帮大人在地头拉麦时推麦车、拾麦穗、碾麦翻场,多少还能给家里挣上几分工分,一个星期过后,娃娃脸晒得黑黑的,就和卖炭翁一个样。
记得有次,生产队怕有人偷拿集体的麦子和为阻止社员私自到田里给自家捡麦穗。给我们一伙娃分了个到还轻松的“差事”,手持红缨枪,站岗当“红小兵”,驻守村口,还不停地挡住一些“可疑的”社员检查一番,用那时的话说就是保卫夏收,保卫毛泽东革命思想路线,严防阶级敌人破坏。你看娃们头戴草帽、戴上大红袖章,个个那神气,那舒坦,那样令人羡慕,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这也是那时代的产物。无事的时候,大人们常常说起过去的这些事情,让孩子们像听天书一样的不可思议。
还有一年的夏收,干得最累的活就是帮大人赶牲口碾麦子,一会用叉挑麦秸翻场,一会用秸叉、推板打扫战场,把碾好的麦粒收拾到一块推成一大堆,忙得真是“鬼吹火”,累得直不起腰,懒洋洋地躺在麦秸上,直等到晚上来了大风,再帮大人拉下手扬扬场。这时候,你看那扬场的把式,趁着月色,使得一手“左右掀”,不一会,干净黄黄的麦子就堆成一大片,才算是结束了一天。
最美还是盼夏收,搁在那时,就是一句话——“放开吃、能咥饱”,每年夏收,生产队为了赶进度,不耽误时间,都要开办大灶,几乎是天天油饼、油条、大肉熬菜、叫你尽饱吃,这才叫“跟上碌过个年”,一个忙假过后,脸黑了、咥饱了,也知道农民多么辛苦了。我至今记得,我所在的生产队人多地少,每人平均不到8分地,到夏收后,交过公粮,每人还要按照工分争得多少,才给你分口粮。在最困难的文革中,那年我和我母亲两口人仅仅分到225斤粮,每年还得国家照顾的“返销粮”和“救济粮”,紧巴巴地糊口过日子。
改革春风吹遍城乡,土地包产到户了,加上风调雨顺,一年两料,一下子够吃了,再加上外出打工干干小活,娶上了媳妇,不但还清了多年欠队上 “超支借款”,慢慢也有了积蓄,家里盖起了小楼房,有了电器、手机、摩托直到小车,走向小康人家。改革开放后,有了钱,兴趣也多了,当年买了台115元的双镜头“海鸥”照相机,从那时爱上了照相,走在乡间地头,咔嚓咔嚓,把三十多年前的夏收作为一段历史的影像,深深地存贮进我的心底。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成长、进步,也亲眼见证、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事业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惠,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像耕耘的蜜蜂采的花蜜越吃越甜。
□张远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