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从“不懒”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通州区城乡结合部的梨园镇魏家坟村是个有名的穷村。当时村民仅靠种地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账面上仅有8000余元,固定资产11.2万元,外债10.6万元。那时,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魏家坟村;而村里的姑奶奶也没有愿意留在村里的。
1992年,时任通州区梨园镇财政所副所长的郎浩俊临危受命,担任魏家坟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人知道她当支部书记后,都向她投来怀疑的目光。“前几任书记都是响当当的爷们,也没把这个穷村乱村变成啥样,她一个妇女能行吗?”“她是自找苦吃,找罪受。”村民们议论纷纷。
刚走进村委会,郎浩俊的心就凉了一大截。所谓的办公室不过是一间破房,没有办公桌,只有一把三条腿的破凳子,就连喝水的瓷杯都没有完整的,不是破了口子,就是缺了把手。郎浩俊问道:“这杯子怎么没一个好的?”村里的干部告诉她,杯子3分钱一个,买的全是处理品,因为便宜。听了这话,郎浩俊心酸了。她觉得,无论如何,自己也要带着魏家坟村走出困境。
郎浩俊深知人勤地不懒,劳动致富的道理。于是到任后,她首先就得带头下地干活。这是她给全村百姓立下的第一份保证,脱贫就要从“不懒”开始。
郎浩俊干活从不嫌脏怕累,起猪圈、掰棒子、种水稻、扛麻包、积肥、推独轮车往地里送粪,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过。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郎浩俊坚持白天带头下地干活,晚上处理村内事务,她挨家挨户深入走访听取百姓意见,找出了落后的症结:村干部队伍老化,思路过于保守。于是,她先从村里挑选了3名有魄力、肯吃苦、为人正直的年轻人加入村两委班子,同时整合村内资源,将半死不活的企业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等方式盘活,并委派一名村委员到村办企业“坐镇指挥”。一段时间后,这些原本死气沉沉的企业竟全部恢复生机。最终,欠账还清了,还实现了她上任之初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带领全村脱掉贫穷的外衣。
创业发展,致富上楼
为了让全村百姓尽快过上富裕生活,郎浩俊带领支部班子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改变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通过出租地块、租赁厂房,先后引进了上海大众汽车修理厂等9家企业,村集体经济一下子活了起来。
1995年,梨园地区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郎浩俊敏锐地意识到:实现村民们全部搬迁上楼的最佳时机到来了。“盖了楼,一部分卖出去积累资本;剩下的村民自己住,一举两得!”于是,在广泛调研、反复征求村里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决定开发建设群芳园住宅小区。就这样,一场以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三没好地理位置的“三没”房地产开发大幕在魏家坟村拉开了。
搞开发首先得有启动资金,但刚脱贫的魏家坟村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了,怎么办?面对难题,郎浩俊想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办法:用滚雪球的方式搞开发建设,跟施工队借钱垫资开工。让人家垫钱,谈何容易!可郎浩俊愣是凭着为民谋福的一片赤诚,打动了施工队负责人,工程得以垫付款项如期开工。
正是靠着郎浩俊的不懈努力,短短几年,占地百亩的群芳园、群芳二园两座小区先后顺利落成,随着小区售罄和周围数千平方米底商的顺利出租,魏家坟村集体经济飞速增长,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在接下来的旧村改造过程中,郎浩俊深知拆迁上楼对百姓来说是头等大事,干脆把家搬到了村委会,每天讲解拆迁安置政策,力求最大限度为每户村民争取利益,而自家的利益受损,她却并不在意。分房时,她秉承一颗“不偏”的心公平分配,让老百姓先抓阄,自己和村干部后抓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权谋私。而对于村内的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她则给予偏向和照顾。在她的带领下,乡亲们都满意地住上楼房,彻底告别了过去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里的苦日子。
也就在这时,郎浩俊因长期过度劳累患上了重度腰间盘突出,只能趴在床上办公,自发前来看望的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心疼的热泪。而乡亲们的这份厚爱,也再一次坚定了郎浩俊要带领全村百姓走上一条康庄大道的决心。为真正实现“富住楼”,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好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2006年,在郎浩俊带领下,魏家坟村实行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了“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运营规范、健康高效”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北京华远亨社区合作社。该合作社量化资产总额1.6亿元,个人股东股本总额1.1亿元,村民股东531人,人均持股21.1万元。兜里有钱了,村民们也自此成为了“有资产的新市民”,真正享受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
种出村里的“摇钱树”
2007年,郎浩俊居安思危,意识到不能一味地靠土地开发过日子,必须尽快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她对全村百姓说:“房地产咱不能再干了,这是一锤子买卖,地全开发完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喝什么?咱们得通过资本运作,细水长流。”于是,斥资1亿元兴建的隆孚大厦国际金融中心商务楼,应运而生。
就是凭着这种为村里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信念,郎浩俊带领魏家坟村迈过了这个坎。隆孚大厦如今已有浦发银行、中交第四桥梁建筑等50余家商业企业入驻,年创收达160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村民们每每路过大厦,就会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摇钱树。”
今天的魏家坟村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村民逢年过节都有福利,看病还能二次报销。2014年全村上缴税收实现6000余万元,股权分红在原基础上增加12%,全年共为全村百姓发放股权分红、福利1000余万元。大家常说:“郎书记,您这辈子就在我们魏家坟了,这个书记您得一直当。”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郎浩俊总会微微一笑,说:“行,这辈子,我就在魏家坟了,哪儿都不去。”
采访中,记者从村民尤其是年岁大的村民幸福的笑脸中看到,村民从心中对他们的郎书记的敬佩之情。76岁的村民刘淑惠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老人都不再吃儿女了,反而还给钱让儿女花。因为村里人人有股,每月老人能拿一千七八百块钱的股钱,而且郎书记还把我们老人的墓地都买好了,就在运河边上,不用我们花一分钱。过去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我们村,可现在就连娶了我们村姑娘的姑爷,一结婚就落在了我们村,村里家家有房吃穿不愁,老人过的很舒心。”
【小档案】
郎浩俊,女,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魏家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2年,时任镇财政所副所长的郎浩俊临危受命,担任魏家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仅靠种地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账面上仅有8000余元,固定资产11.2万元,外债10.6万元。然而23年来,郎浩俊带头从种地、扛麻包、起猪圈等脏活、累活干起,终于带领村民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为此,郎浩俊先后获得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李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