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上下携手共奏文明乐章
中铁建工组织职工学习BIM技术
苏宁严防“浮夸”空气净化器进门
北大地站台有个便民袋
“清屏行动”打击网络虚假宣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4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下携手共奏文明乐章
——中建二局三公司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纪实
中建二局三公司职工李莹在山区给孩子上课
 

最近,一个喜讯在中建二局三公司(以下简称三公司)职工中传开。原来,前不久中建二局三公司正式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是怎样炼成的?最近,本报记者走进中建二局三公司进行采访。

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火种

走进三公司会议室,看着密密麻麻、摆满各种奖牌的荣誉橱窗,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晓惠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该拿的奖基本都拿了,就差全国文明单位这块奖牌了。”

为此,三公司成立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建立PDCA创建机制,党政工团合力推进,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明创建需要全员参与,李莹就是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杰出代表。

去年3月初的一天,有一个女员工怯生生地推开了三公司直营业务部党委书记闵学军办公室的门。她就是2010年从辽宁科技大学毕业分到公司的李莹。

“闵书记,我想辞职,去彝良支教。”这个说话轻柔的女孩的“创新想法”让闵书记心生疑惑。因为他知道,彝良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地处山区,那里很多人都想往外走,还没听说过一个大学毕业生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要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去工作。

闵书记先是感到诧异,继而心生感动,他佩服这个女孩子的勇气,也赞赏她的爱心。“放心去吧,岗位为你留着!”李莹欢快地跑出了闵书记的办公室,因为她要马上出发,现在已经开学了,最快还要三天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孩子们还等着她上课呢。

3月8日,李莹一路颠簸来到彝良县荞山乡双河村小学。尽管南北方生活差异较大,但李莹还是很快地适应了乡村生活,学会了写板书、备课、批改作业,学会了在河里洗衣服,学会了到河沟里和孩子们一起抓螃蟹……

由于她教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随着接触越来越多,她发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学习,大部分的孩子都处在散养、无管教的状态。了解这些情况后,李莹逐步调整思路和心态,开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为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李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校30名特困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家访。很多学生的家都是住在半山腰的独门独户,孩子走的路都是布满荆棘和石块的山路。一个月的时间,30名学生,李莹就是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上,凭着放学后的月光和一支手电筒,进行了600多公里的“爬山式”家访。

1400名职工成为志愿者

李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公司很关心李莹义务支教的事,李莹不曾想到,虽然她孤身一人远在山区,但很多的领导和同事都在后方默默地支持她。在公司帮助下,李莹积极联系昭通团市委、彝良团县委和壹基金社会公益组织,先后组织三次超过1000余人次的大型捐款捐物活动。

在她的热心推动下,山区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在240天的支教历程中,她留下了500余张支教照片,200余篇、上万字的微信日记。

在三公司,像李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中国百名母亲”荣誉获得者周静默默资助多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年轻妈妈熊峰立,为社会上毫无血缘关系的5岁女孩“小木子”无偿捐献血小板,及时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正在攒钱买房的小伙鲁小蒙,在ATM机上捡到一万元现金苦等失主两个多小时,他拾金不昧的事迹被《济南生活日报》报道后广为流传。三公司劳务工人、蒙族小伙布仁达来勇斗歹徒,将被劫持的女孩从歹徒手中解救出来……

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他们的感召下,目前,三公司网上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超过1400多人,他们传播着文明的火种,也在不断演绎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让文明贴近一线劳务工

作为一个建筑企业,公司党委领导深知,文明创建的主阵地在项目一线。只有在项目上进行深耕细作,只有聚焦劳务工人实实在在的需求,公司的文明之花才能有汲取营养的肥沃土壤。

上世纪80、90年代,劳务工人还没有形成产业化,他们对施工技能的需求如饥似渴。于是,三公司将提升劳务工人的技能水平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公司在行业中率先为劳务工人开办夜校,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目前,劳务工夜校这一培训载体在三公司项目已经实现全覆盖,“入场培训”“专项培训”“技能比武”各类培训已成为企业的“规定动作”。

近些年来,80后、90后的劳务工人明显增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劳务工人有了新生代,管理就要有新思路”,三公司及时调整文明创建工作重心,对待劳务工人从“手把手”教技能逐步转向“心贴心”做服务上来,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一座座“夫妻房”的建立,让他们真切体验到家的温馨;“劳务实名制”的全面推进,让他们对工资拖欠不再提心吊胆……每到春节,三公司都深入开展“平安返乡”活动,除了提供“专车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工作之余最忙的事就是“刷票”。让劳务工兄弟回家的路“不再囧途”,是他们共同的期望。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陈杰凤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