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农集团南口农场是一家1958年建场的老企业。这里远离市区,没有年轻人喜欢的喧嚣氛围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可仍有许多年轻人愿意来到这里,在这里扎根,为农场企业的转型升级挥洒青春。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愿意留在这里?
推行“大地文化” 让人能脚踏实地
韩懋新:我是201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农场工作。最初,我在农场的硕春冷库工作,后来到了场部的人力资源部,接触了“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平台”。我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能发挥个人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
当时导师制办公室提出要做一个微信平台来宣传农场一线职工和基层工作,加强导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而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在社交网站实习的经历,所以就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工作。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每天晚上下班后,我都在办公室里编辑微信内容。别人看着也许会比较辛苦,但我觉得喜欢做的事情,就不会觉得累。而且这个微信平台的运行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大家都愿意把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拿出来分享,也帮我丰富了微信内容。
我们首农精神里有“大地文化”,能让人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论工资的多少,或者职位的高低,但在这里,都能感觉自己很踏实,而导师制的平台,更是让我感觉每天都有进步。
周国丽:我很高兴,导师制的平台能够帮助到大家,这个想法最初是我提出来的。我刚入职的时候,发现农场的历史背景很深厚,而且各项业务也很专业,但是作为新人来说,却没有一位师傅一样的人能够带我,快速融入这个集体。我本身是做人力工作的,所以就有了建立导师制的想法。现在,导师制平台已经成为了我们农场非常重要的青年培训平台。我们的培训每期都有主打项目,可以让青年人在师傅的带领下快速适应和成长。
重用年轻职工
80后当上财务部长
井西涛:现在,农场领导特别关心我们年轻人。农场新引进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提供免费食宿,如果是在基层一线工作,还有专项补贴。近两年,农场还提拔了不少青年干部。像我是1981年生人,2011年来到农场工作的,不久前被提拔当上了财务部部长。这样的升职速度在很多单位都是难以想象的,但在我们这里却不是特例。这说明我们领导非常看重青年人才,也愿意重用年轻人。
张仕瓛:是,在这方面,我也很有感触。2010年入职,当时就是在冷库的开票室,可是2012年当上了冷库的经理助理,有了更多与其他企业交流的机会,我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其实,在来农场之前,我换过很多工作。我2004年大学毕业,大学里学的计算机专业,所以刚毕业的时候,就是在一些私企里做程序员。这些企业大都在中关村、复兴门、西单这类所谓的好地方,可我家在昌平,每天上班4个小时,时间成本太高。而且这个行业加班严重,有时工作到很晚,就只能睡在办公室里。我在几家创业型公司也工作过,这类企业如果能拿到投资,活的时间能长一点,如果没有,说垮就垮,还没有任何补偿。
这样的事情经历了几次,我就渐渐看明白了。不是那些在好地段办公的企业,不是那些热门的行业才有好的发展前途。我们的农场环境好,空气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领导对年轻人的扶持力度这么大,想方设法把我们的能力都发挥出来,我觉得我们农场未来的发展一定不错。
农场电音乐队
让团队更有凝聚力
韩懋新:我觉得,我们这里文体活动开展的也很好,领导也非常支持我们参与。我刚入职就加入了农场的电音乐队,弹贝司。我没有基础,我们乐队的吉他手张仕瓛利用中午的业余时间教我,晚上我再回宿舍练习。我觉得因为加入了乐队,我也能更快的融入大家。
井西涛:我上班第二周就加入了我们农场的电音乐队,负责敲架子鼓。以前上学的时候,我虽然也喜欢音乐,可从来没有专门学过。这次,为了提升演奏水平,农场领导还送我去昌平少年宫学习了一年。我们的乐队是集团里唯一的电音乐队,在我们系统里也是小有名气,在近几年的大型活动中都有演出,受到了各界欢迎。这个乐队办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这些成员都来自不同单位,平日里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排练。乐队活动,肯定会挤占我们的休息时间,但是这样的团队活动,能够激发我们青年人的活力,也能让我们的集体更有凝聚力。
□本报记者 陈曦/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