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儿的奶牛也有身份证
教职工跟着同行学厨艺
中铁建工项目部掀起“读书热”
餐饮业用纸标准将出台
鸿顺园工会办“科学就医”讲座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儿的奶牛也有身份证
——探访三元奶粉生产车间
 

奶粉,对于中国宝宝的父母来说,实在是一种让人纠结的食品。即便是在电子商务平台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还是通过海外代购来解决宝宝的口粮,可不时冒出的“超标”新闻,还是让他们难以放松那根本已十分紧张的神经。

中国没有好奶粉吗?好奶粉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生产出好奶粉?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探访了首农集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三元奶粉生产车间,及位于河北定州市的牧场奶源地,看他们是如何集中全产业链优势,打造国企奶粉放心品牌的。

原料成品都要经过60项检测

“这是我们的质检中心,是国家级实验室。”随着介绍的声音,记者来到了一处走廊,虽然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可以清楚看到,走廊两面的房间里摆着众多的检测仪器。仪器前,身穿“白大褂”的质检人员或手握试管、或移动鼠标,都在忙碌着。

“我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和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方法,对乳制品的污染物指标、真菌毒素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严格检测。而这里的检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微生物检测仪、抗生素检测仪等也均为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我们的检测能力在国内外乳品企业中也居于领先地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所有原料必须经过严格检测,合格后才可投入生产。”负责人颇为自信地表示。

记者了解到,生鲜牛乳在未制成奶粉之前,实验室会对其中的蛋白质、抗生素、兽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54项指标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对使用的乳清粉、脱脂粉、玉米油等原辅料进行50余项指标检测。同时,生产出的成品也会进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60项指标检测,以确保出厂产品100%的质量安全。

工人两次换衣消毒后才能开工

与检测中心内相对静态的场景不同,生产车间里是一派繁忙的动态场景。身穿蓝色连体衣、佩戴口罩的工人们有的站,有的坐,操作着面前的机器。

“我们的工人这身儿打扮完全是为了保证车间内的卫生。”生产基地的包装厂厂长刘忠告诉记者,这里的管理非常严格,生产线上的每个工人都要经过严格的两次换衣、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线作业。“车间内,洁净度达到30万级,通俗地说,比PM2.5还小的尘埃粒子都不允许在此容身。”

一盒盒、一袋袋的奶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源源不断的被生产出来。而生产方式则采用了“三元人”最推崇的全配方喷雾干燥技术+附聚工艺,即“湿法工艺”。

“奶粉生产工艺分干法和湿法两种生产工艺。干法生产就是将乳清粉、各种矿物质、各种微量元素在干物质状态下进行搅拌、分装。湿法生产就是采用鲜牛奶,在牛奶液态状态下加入各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矿物质,再经过均质、杀菌、浓缩、喷雾干燥最后生产成奶粉。”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介绍。

“两者相较,湿法生产出的奶粉营养更加均衡、口感更加新鲜,但是对于充足奶源要求极高。相反,干法生产却不需要鲜奶,采用大包粉生产出的奶粉色泽、口感、新鲜度等均不如湿法。三元等国内具备优质奶源的乳企,多年来一直坚持湿法生产。”吴松航说,“这种工艺同时也是当前世界先进国家采用的工艺技术。因为原料奶在70℃-80℃左右即可完成蒸发水分、喷雾成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奶粉的新鲜度和营养,最适合宝宝饮用。”

“脚环”“魔盒”实时监测质量

经过参观学习,“优质奶源”对于奶粉的重要性还萦绕在耳边,一个小时后,记者已置身位于定州的首农集团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而这里正是三元奶粉的自有奶源牧场。2万亩的土地上,工人并不多,成片的苜蓿地和14000头奶牛才是主角。

在这里,小牛犊一出生就会有一个“身份证”,用标牌挂在耳朵上,用来识别和记录它的信息。当奶牛生病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耳标识别所记录的信息,从而判断该奶牛产出的牛奶能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同时,奶牛们还会佩戴“脚环”,一种储存了奶牛身份和活动信息的电子设备,可以方便技术人员获得牛奶产量,判断奶牛健康和发情状况,实现牛场的智能化管理。

此外,这里还配备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魔盒”系统,一套牛奶成分实时检测设备。“魔盒”与挤奶设备相连接,发射的红外线,可对牛奶进行扫描,并将结果即时传送到计算机系统,可以让技术人员随时了解每头牛所挤奶的营养成分,对牛奶质量进行无缝式监控。

“奶牛挤出的牛奶必须经过‘魔盒’,再通过密闭的管道系统,流向冷却奶罐。”在可容纳120头奶牛同时挤奶的大厅内,河北首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闫战胜告诉记者,“冷却奶罐可以将36℃至37℃的温热牛奶瞬间降温到4℃,再通过类似加油枪的设备,直接注入奶车,送往牛奶加工厂。整个封闭的冷链处理系统里,离开奶牛的牛奶不接触空气就进入了运奶车。”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