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打工歌者”租下距北京市中心89公里远的平谷区一处废弃小学,改建成“工人大学”, 正式名称为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是一家公益性培训机构,每期招生30人左右,不收学费,倡导“劳动换学习”的理念,即在“工人大学”通过种菜、参与农园维护这样简单的劳动,换取学习的机会。(4月7日《北京青年报》)
这样的“工人大学”显然是农民工的急需。毋庸讳言,农民工受制于文化程度,从事行业大多技术含量不高,收入普遍较低,技能培训,是他们长期来的愿望。但是,培训的费用,于他们依然视作是一种奢侈的支出。因此,不收学费、“以劳动换学习”的“工人大学”让学习培训得以“零门槛”,圆了他们的读书梦。
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比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市场竞争已经发展到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更重要更急迫的是帮助他们培训技能,没有技能,依然只能望岗位兴叹。“工人大学”无疑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从长远来看,尽快提升农民工的文化技术水平,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无论于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当地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是于增强软实力,促进“中国制造”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都意义深远。从这个角度,更应该为“劳动换学习”的“工人大学”点赞。□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