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们想你们了!”
“爷爷,您在那边还好吗?我们来看您了。”
……
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市首座花园式骨灰安放场所——思亲园,它坐落在丰台郭公庄南,安放着18000多人的骨灰。园内粉色桃花争芳斗艳,而淡色杏花含苞待放,小小花苞尽显春之媚美。行人三五成群,或拿黄白菊花,或祭祀供品,神情肃穆,行色匆忙。
从3月开始,就陆续有人走进思亲园,祭拜、扫墓,寄托哀思,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后。
骨灰墙边市民写诗祭奠逝者
“一世操劳空争强,尽与儿女苦奔忙;苦寒受彻辞决去,苦尽甘来不愿尝;多年故事入梦藏,梦里幻中是故乡;稍息壁阁养精神,随夫百年去海洋。”在青灰色孝园文化墙上,一处刻画着“管鲍之交”浮雕的地方,贴着一张老人微笑的照片,旁边有一丛五颜六色逼真的塑料花,还悬挂着一张写满诗的小纸条。这种独特的祭奠方式深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看得出,黑色的字迹刚写上去没多久,为了防止风吹日晒,小纸片还被贴了一层硬硬的塑料膜。
“用写诗的方式寄托哀思,真的是生态、健康又有内涵。”思亲园陵园销售部主任叶青赞叹说。
孝园文化墙是思亲园的一种特色存放骨灰的方式,它选用了中华文明史上500个成语故事,采用深浮雕工艺将成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三米多高的文化墙分成三层,每层一米多高,一米多宽,上下左右摆放了4个左右的骨灰格位。骨灰格位外面是逝者的照片。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当下,这种立体存放骨灰的方式非常生态环保,而且能起到教化作用,这面孝园文化墙能存放2000多个骨灰盒呢。”
记者在孝园文化墙边上站了半小时,零星来了几个祭奠的人,年轻人居多,有的将白菊花摆放在逝者骨灰格位下面的地上,有的则将鲜艳的塑料花插在骨灰格位旁边的把手上,还有的双手合十,低头静默,似在跟逝者说着什么。相对墓区的喧闹,这里显得有些冷清。
“愿意采用这种立体存放骨灰方式的人群还是有限,毕竟中国传统讲究入土为安嘛,文化层次高一些或者短期存放的人群选择这种骨灰存放的多些,目前存放了1000多个了。”叶青介绍道。
今年思亲园依然坚持免费接送客户,提供鲜花、放飞白鸽等特色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相信,越来越多人会选择这种生态环保的方式存放骨灰盒的。”
园区120人全力服务清明祭扫
4月4日、4月5日、4月6日是祭扫的高峰期,预计清明期间整个思亲园将接待市民14余万人次。
思亲园还为行动不便的市民提供了免费轮椅,而这项服务也颇受市民好评。
“除了骨灰墙,花葬、树葬也是比较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
据记者了解,所谓花葬、树葬,就是直接将骨灰撒到土里,是一种不保留骨灰的安放形式。
“花葬、树葬这种新颖、生态的安葬方式,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在清明期间,思亲园提供了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可循环停放300多辆小汽车,为了防止拥堵,在祭扫高峰期采取车辆单向行驶的办法,并在主要位置安排警力负责疏导车辆和祭扫人员。
“为了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我们免费接送客户,并增加了四辆公交客车、六辆中型客车在多个地点免费接送客户,园区共有120人全力服务清明市民祭扫。”
为了保障园区的消防安全,思亲园内安装了灭火器材200套,配备了洒水车和相应数量的消防工具,横竖四十米设防火水源、水管、三座蓄水池,地下水网遍布各个墓区。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