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聊吧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庭幸福感从何而来?
如何破解课外活动 师资不足问题?
受过工伤的职工 能被单位辞退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幸福感从何而来?

王 磊
邹宇春
李 丁
伍海霞
 

伍海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 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邹宇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

李 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

近日,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成果正式发布,数据显示,近八成家庭感觉幸福。身体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交往……究竟什么是家庭幸福的指标?参与这次调查的社会学专家们,也就“家庭幸福感”的话题来了一次“各抒己见”。

两口三口之家最幸福

伍海霞:这次调查我参与的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幸福感的板块。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结构类型的家庭幸福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成员关系、保障水平和夫妻关系等均对家庭幸福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数据显示,自有住房是家庭幸福的第一位决定性因素,家人健康居次。此外,夫妻和谐也是影响个体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不同家庭规模下被访者的家庭幸福感不同。生活在2人、3人家庭的个体幸福感明显高于单人户、4人及以上等多口之家;夫妇家庭、标准核心家庭中成员的家庭幸福感普遍高于单人户、直系家庭和隔代家庭等;对于老年人而言,亲人是否在身边、是否与家人居住均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增多,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导,夫妻和谐在家庭幸福中的决定作用上升。

此外,家庭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直接影响着个体与家庭的经济状况。

住房条件与幸福感有关

王磊:本次调查发现,住房是家庭幸福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安居”是中国家庭追求的共同目标。通过对中国家庭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家庭幸福感得分存在差别。具体而言,对邻里交往、居住社区、工作单位/场所、居住地的评价越积极,感到家庭幸福的比例越大;住房来源具有福利色彩、有购房计划、购房计划时间更短、购房目的是投资,感到家庭幸福的比例更大;非本地户籍人口的家庭幸福感越大,他们的居留意愿越强,想通过购买住房而留在本地的幸福感更强;比较而言,各类情况下的非本地户籍家庭的幸福感得分要高于本地户籍家庭。

调查数据显示,住房来源为经济适用房的本地户籍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住房来源为租赁廉租住房的非本地户籍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一般而言,住房面积与家庭幸福感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随着住房面积的增加,家庭幸福感为“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合计比例在逐渐增加,家庭幸福感为“不幸福”的比例逐渐减小。

聚餐有利于家庭幸福

邹宇春: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社交网越广泛,家庭幸福感则越强,社交类型单一的人难有较高的家庭幸福感;社交圈里拥有越多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幸福感越强;女性、处于离婚或丧偶状态、60岁以上等各类别的弱势群体社交圈的广泛度、资源丰富性相对较差。

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此次还就餐饮社交进行了调查。结果就是,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其他社交活动相比,餐饮活动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外出就餐活动适当的人,更容易有家庭幸福感。高消费的餐饮活动在过去一年里明显回落,但大众消费仍有一定的稳定性,居民依赖适度的饮食交往获得情感支持、信息分享、资源互助等积极效果。长远来看,餐饮社交活动应以适度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家庭幸福感。

李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且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个体的幸福感,还是个体对于家庭幸福程度的评价,都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存在明显的相关。负面的心理情况越严重的受访者给出的幸福度评价都相对较低。有轻微负面情绪和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不幸福或者很不幸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8%和41%。

什么人更可能出现负面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呢?抽样数据显示,社会经济水平不同的群体平均的心理状态存在显著差异。住房条件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受访者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更高,特别是那些住房状况差、经济处于贫困中的受访者。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