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48项创新成果被企业应用
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
“六确保”劳动竞赛让多劳者多得
拱辰街道8个“妈咪屋”开门迎客
“吾心为爱”团队用双手传递爱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48项创新成果被企业应用
——访北京电力公司张文新创新工作室
 

2014年底,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张文新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对于多年来鼓励创新的北京电力公司,这个荣誉并非偶然。近日,记者探访发现,在公司鼓励建设的30余个创新工作室中,直接把创新项目应用到电力工程是一大特色,创新项目从一线中来,创新成果到一线中去。其中,仅张文新创新工作室就有48项技术成果已经直接应用到工程当中,这些创新为公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弯尺子解决半径测量难题

电缆加热毯、八旋翼直升机、耐压试验导体连接装置……走进北京电力工程公司张文新创新工作室,可以看到正在展出的几十件电力工程的物件,这些都是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新成果。

“张文新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7月,是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获得者张文新同志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团队,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推动创建的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

工作室展出的部分创新成果,都是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帮手”。参观中,有一个弯弯的金属尺子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叫弯曲半径测量尺”,张文新说。可别小看这个尺子,它可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国家级优秀成果奖,目前广泛应用于北京电力公司的电缆工程。

张文新介绍,这个发明是由工作室的电缆创新小组做的。为什么做一个弯弯的尺子,就是因为每种电缆都有规定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以前在测量电阻的弯曲半径时,主要靠经验目测估计或者取点计算,时间很长,计算结果也不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停工。而有了这支弯曲半径测量尺,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查、测量电缆线路的弯曲半径,还可以便捷检查电缆隧道是否满足电缆敷设的要求,节省了大量的测量计算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全围栏既保安全又提效率

同样广泛应用于施工工程的隧道井口安全围栏也是张文新创新工作室的一大特色发明。以往隧道施工,施工人员在从井口出入时,用手撑住地面容易发生危险,曾经就有施工人员手没撑住掉下去的案例。针对此情况,张文新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团队研发、制作了安全围栏,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施工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在创新工作室中,有工作室的20余名成员的简介,他们都是公司的技术人员兼任,分为电缆、送电、物流等多个专业小组。张文新介绍,每年每个专业小组至少完成一项经济技术创新项目。创新工作室成员要以公司大力开展的技术培训活动为主导,结合电力工程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工作室的相关专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每年所有专业一定要进行一项专业技术培训。

目前,张文新创新工作室一共有50项创新技术成果,其中48项已经应用于施工工程。张文新表示,创新是电力施工工程的生命,工作室每年的创新项目都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立项,创新成果再应用到工程中,因此应用性很强,这也是张文新创新工作室的特色和亮点。

三年拨付300万经费鼓励创新

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史宝钢介绍,从2011年开始,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投身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在北京市总工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工会的领导下,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共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31个,骨干成员超过千名。

为了鼓励创新,公司工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激励机制,每年评选并表彰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和优秀创新成果,三年累计拨付300万元工会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创新标兵个人,并将成果获奖情况与职工个人职称评定、专家评选、岗位晋升相挂钩,调动了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同时,工会还在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建立创新基金,专项用于支持职工创新工作室课题研发,为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公司还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名师带徒”、周末讲堂、技能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几年来,创新工作室共培养出各级劳模5名、先进工作者12名,劳模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传承。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