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理财有道保经营资金不“短板”
从农民工到工程测量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农民工到工程测量员
——记北京建工博海第一项目部测量员李群领
 

1985年的一天早上,背着行李的李群领来到集合地点,和70多名衡水同乡一起坐上了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汽车一路奔向北京。

没有任何技能的李群领是那批农民合同工中的一员,建筑工地强度大,许多工友们下班习惯喝酒打牌,而李群领却有些不合群。晚上在工地很难找到他,原来1992年他就自费报名学起了计算机,“那时感觉自己的水平太差,如果不多掌握点技术将来肯定被淘汰。”李群领说。

从公司举办的测量培训班到建委组织的技能培训,都少不了李群领的身影,不断地学习让他逐渐拉开了和其他人的距离,到合同期满时他顺利地留在了企业,许多和他一起来的工友们却背着行李回老家了。

1995年的银都中心工地让他终身难忘。那时李群领还正在学习测量放线。一天,班长有事外出,却赶上测量的急活儿,当时的生产经理来到李群领的驻地,看到班长没在,便甩下一句话:“你们班长不在,这线还放得了吗?”这句话刺痛了李群领的自尊心。

没有多余的话,扛着仪器,李群领和同事们走进工地,设点、测量、矫正……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随后李群领和同事们又完成了该项目的沉降测量。“那时我们做沉降测量没有任何经验,凭借公司的图纸和设备完成了沉降测量,这要外包给其他单位少说要10万元。”李群领说。

真正的考验是2005年在国家会议中心测量放线。展览大厅是奥运会期间的转播区,各家媒体多如牛毛的设备要在这个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依靠轨道和角铁来运动和固定,要求地面的平整度高。而每3米就要设置一个点的密度被李群领誉为“密度型标高”,整个展厅的100多个点是以前从未干过的。为保证位置准确,每个点他都要观测和记录四五次才能平均出正确数值,完成这些都要靠李群领的眼睛,高密度的测量让他的眼睛又酸又疼,可他没有时间停下休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量工作,并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本报记者 李睦 通讯员 方洪 龚跃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